DNA的啟示:已經被宣布滅絕的魚很可能還活著
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的研究人員透過與歐洲白魚(European Whitefish)進行DNA 比對發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蕺魚仍在繁衍生息。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收藏的”絕種”標本。圖片來源:Ymke Winkel
生活在北海河口並已正式滅絕的一種魚類–尖吻白鮭(houting)原來還活得好好的。阿姆斯特丹大學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從保存在博物館的多條尖吻白鮭身上提取了DNA,這些魚標本歷經250多年的歷史。接下來,他們將這些博物館魚類的DNA 與目前出現的各種同胞物種的DNA 進行了比較。生物學家發現,尖吻白鮭和一種叫做歐洲白魚的魚在基因上幾乎沒有差別。由於這種魚仍然很常見,因此可以斷定尖吻白鮭根本沒有滅絕。在最近發表在《BMC 生態學與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從這種魚身上分離出粒線體DNA 的。他們甚至成功地從1754年的一條乾北海蕺魚身上獲得了一小段DNA,林奈曾用它來進行正式的物種描述。接下來,研究人員利用這些DNA 創建了一棵系統發生樹,在這棵樹上,所有受檢的兩個物種都屬於同一類。
研究團隊認為,尖吻白鮭不是獨立的物種。第一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羅布-克羅斯(Rob Kroes)評論道:「這種歐洲白鮭在西歐和北歐相當普遍,在淡水河流、湖泊、河口和海洋中都有分佈。由於我們發現過去的尖吻白鮭和今天的歐洲白鮭之間沒有物種差異,因此我們認為尖吻白鮭並未滅絕。那麼,尖吻白鮭怎麼可能在2008 年正式宣布滅絕呢?克羅斯解釋說:「人們經常會混淆動物是否是一個物種。尤其是魚類。在一個物種內,它們的形態特徵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由於吻部的長度和鰓耙的數量,尖吻白鮭與歐洲白鮭是不同的物種。但是,這些特徵根本不適合斷定它們是一個不同的物種,我們現在的DNA 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官方拉丁文物種名稱的更改似乎已經迫在眉睫。不過,要對名稱進行明確的調整,還需要對1754 年的魚乾DNA 進行一些額外的研究,研究人員稱,這將很難做到。克羅斯總結道:”DNA已經很老了,而且已經損壞,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嘗試一下。目前,各種尖吻白鮭的保護狀況混亂不堪。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認定,北海尖吻白鮭已經滅絕;同時,歐洲的各種自然法規定,尖吻白鮭和歐洲白鮭都必須受到保護。因此,我們實際上是在保護一種已經滅絕的物種,而這種物種目前仍在遊來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