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5G是“全村人的希望” 2018年5G產業大盤點
“待字閨中”——是2018年5G產業的關鍵詞。雖然時不時的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5G標準、政策、試驗、終端等進展,但實際上在5G商用牌照頒發之前,5G都是行業內的狂歡,距離落地還有一段距離。好消息是,5G牌照有望在2019年上半年發放,可能是二季度。
政策利好
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會議明確提出的2019年二十項重點工作中,“加快5G商用步伐”位列第三,實屬罕見。
同樣是在12月,工信部宣布三大運營商正式獲得全國范圍5G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
具體頻譜劃分如下:
- 中國電信獲得3400MHz-35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
- 中國移動獲得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MHz頻段的5G試驗頻率資源,其中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頻段為新增頻段,2575-2635MHz頻段為重耕中國移動現有的TD-LTE (4G)頻段;
- 中國聯通獲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
僅從頻段上看,中國移動獲得了2.6GHz頻段的160MHz帶寬以及4.9GHz頻段上的100MHz帶寬,2.6GHz頻段比3.5GHz頻段覆蓋範圍更廣,中國移動整體的帶寬資源也更多。但實際情況是,2.6GHz和4.9GHz的產業鏈都不成熟,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運營商的前期測試更多集中在3.5GHz中頻段。
頻譜落地對於5G產業來說是一個可喜的進展,儘管運營商對於5G頻段早有預期,但最終頻譜劃分是各方的博弈,最終三大運營商拿到了一個相對均衡的頻譜方案。
此外,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還下發了降低部分無線電頻率佔用費標準的通知文件,實施5G公眾移動通信系統頻率佔用費標準實行“頭三年減免,後三年逐步到位”的優惠政策,並且降低了3000MHz以上公眾移動通信系統的頻率佔用費標準,相對減輕了一點運營商資金負擔,雖然頻譜佔用費不算大頭支出。
小結: 5G不僅是通信產業的盛事,甚至在國家層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未來的萬物互聯構想需要5G產業作為基礎設施,2G跟隨、3G追趕,4G並行,我國有望在5G時代領先於其他國家。
標準仍在製定
5G標準是前所未有的複雜,這也給標準制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至於5G R15標準分為三個版本,分別是,早期版本(’Early’ drop): 非獨立組網(Non-Standalone ,NSA)規範(Option-3系列),ASN.1 已於2018年3月凍結;主要版本(’Main’ drop):獨立組網(Standalone,SA)規範(Option-2系列), ASN.1已於2018年9月凍結;延遲版本(’Late’ drop): 其他遷移體系結構(Option-4,Option-7和5G-5G雙連接),ASN.1將於2019年6月凍結。
更新之後的3GPP 5G標準時間表
3GPP官方於12月10日至13日在索倫托舉行的TSG RAN全體會議上宣布,大會通過了延遲凍凍結R15 late drop版本標準的決定,R16標準隨之順延。但同時3GPP也表示,標準延遲不會對前5G部署產生任何影響,基於之前標準部署的設備和網絡的兼容性不受影響,並且可以通過軟件升級來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業界公認5G三大場景分別是:
- eMBB:增強移動寬帶,面向VR/AR、超高清等需要高速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
- mMTC:大規模機器類通信,面向大規模物聯網等業務;
- uRLLC:超高可靠及低延遲/時延,面向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業務。
R15標準主要針對的是eMBB和部分uRLLC場景,所以目前產業鏈也只主要針對eMBB和uRLLC做文章,後續的R16標準還將進一步細化。
小結: 3GPP作為標準組織,其標準制定從來就不是百分百從技術或者成本角度考量,更多地是國家之間的博弈,中歐美是主要角力放,日韓等國家也有一定話語權,制定標準的主要參與方同樣是5G產業鍊主要廠商,標準與5G商用時間表是同步的。
試驗進展不斷
2018年9月份的第三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IMT-2020(5G)推進組發布了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的第三階段最新測試結果,MT-2020(5G)推進組表示,國內外多家設備廠家共同構建了完整的室內外一體化測試環境,全面開展互聯互通測試,有效推動產業鏈成熟。
截至9月份,第三階段NSA(非獨立組網)測試已全部完成,同時,SA(獨立組網)測試也已全面啟動。參與第三階段試驗的包括愛立信、華為、上海諾基亞貝爾、三星、中國信科集團、中興等六家系統廠家,高通、英特爾、紫光展銳等芯片廠家,以及羅德與施瓦茨、是德科技等儀錶廠家。
IMT-2020(5G)推進組十月份公佈的第三階段NSA測試整體完成情況
不同於美國的“民辦”模式,我國從國家層面推動5G產業快速發展。IMT-2020(5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此前介紹,我國5G技術試驗第三階段工作於2017年Q4正式啟動,從2017年Q4到2018年Q3,先進行非獨立組網(NSA),後進行獨立組網(SA)的測試(2018年Q1-Q3,完成NSA架構室內、室外測試。2018年Q3-Q4,完成SA架構室內、外場測試);同期進行的是”室內+外場”測試,主要測試3.5GHz,4.9 GHz以及毫米波,2018年年底,計劃完成終端測試以及互操作測試。
1月份最新消息顯示,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測試5G核心網測試取得新進展,華為率先以100%通過率完成5G核心網安全技術測試,中興通訊率先完成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核心網性能穩定性測試和安全功能測試。
小結:從2G到5G,運營商還是系統設備商的數量都發生不小變化,運營商分分合合,而隨著通信技術門檻的提高,有資格入場5G的系統設備商越來越少,各家主要廠商的測試進度有所不同,早一步代表著技術實力,也有希望獲得更多的合同,華為和中興較為領先,但其他廠商也都緊跟5G測試組的進度。
三大運營商5G安排就緒
運營商仍然是5G產業鏈的核心,沒有運營商的5G網絡作為基礎,談5G都是空中樓閣。
中國電信在今年年度大會天翼生態博覽會期間正式啟動了“Hello 5G”行動計劃,從標準、網絡、應用和終端四方面提出主張,中國電信預計開展17個城市的5G規模試驗,2019年3月啟動5G終端開放實驗室對外合作,首批將發布1200台5G測試用機。
中國移動在2018年Q3在5個城市開展5G試驗網建設,並且進行關鍵技術應用、商用性驗證和業務示範網建設,預計2019年Q1,5G示範性建網擴展到12 個城市。
中國聯通方面表示,在17個試點城市開展5G業務示範及網絡試驗工作,2019年1月份,中國聯通將完成採購測試終端,2019年第一季度將發布5G終端NSA。2019年第二季度將實現5G終端NSA的試商用,並同期發布5G新型終端。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聯通計劃完成5G終端NSA/SA試商用。2019年第四季度,5G商用終端大規模上市。
小結:三大運營商正式推出商用5G網絡的時間基本相近,根據此前消息,三大運營商預計目標是2019年實現5G預商用,2020年實現規模商用,5G商用還需等待運營商的發令槍。
芯片
有能力提供5G芯片的廠商主要有6家,分別是英特爾、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紫光展銳。
英特爾於2018年11月13日正式發布了XMM 8160 5G調製解調器,XMM 8160 5G將支持高達6GB每秒的峰值速度,首款採用該調製解調器的智能手機將於2020年上半年問世,預計蘋果iPhone要等下一個版本8161,與2020下半年的新品發佈時間匹配,同時英特爾也是唯一一家全程參與並且完成推進了中國5G技術研發第一、第二和第三期階段試驗的芯片廠商。
高通在第三屆驍龍技術峰會上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了驍龍855 移動平台,配合高通驍龍X50 5G 調製解調器系列,同時集成了射頻收發器、射頻前端和天線單元的高通QTM052 毫米波天線模組。
三星8月份宣布,其已經研發出業界首個全面符合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Release 15 5G 新空口最新標準的5G 基帶——Exynos Modem 5100,該基帶基於10 nm 工藝,並能夠對2G、3G和4G 進行兼容。
早在今年二月份,華為面向全球發布了首款3GPP標準的5G商用芯片——巴龍5G 01(Balong 5G01),以及基於該芯片的首款3GPP標準5G商用終端華為5G CPE(用戶終端)。
聯發科近日也展示了旗下首款5G多模整合基帶芯片Helio M70,Helio M70是支持2/3/4/5G的芯片,不僅支持5G NR,還可同時支持獨立組網(SA)及非獨立組網(NSA),支持Sub-6GHz頻段、高功率終端(HPUE)及其他5G關鍵技術,符合3GPP Release 15的最新標準規範,具備5Gbps傳輸速率,並領先業界支持載波聚合功能。
紫光展銳預計將在2019年推出高性價比5G芯片,並在2020年推出高性價5G單芯片,而且將實現高端中端全覆蓋,另外,紫光展銳也在佈局5G毫米波和RFFE。
小結:芯片並不是發布越早越佔優勢,芯片廠商客觀決定終端廠商的5G手機發布,作為門檻極高的行業,其他廠商都試圖蠶食高通的市場,5G未嘗不是一個歷史級別的機遇窗口。
終端與應用
如果把整個通信產業當個“村”,那5G還真算得上的“全村人的希望”,5G是計算和通信真正融合的時代,自然肩負眾望。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2018年通信行業整體ROE(資本回報率)小幅下滑。4G網絡投資進入尾聲,運營商資本開支下降,上游的芯片、光器件、射頻器件等,中游的基站、傳輸設備、網絡優化、天線等,再到下游的的各個產業,都在等5G蓄勢待發。
據中國信通院《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測,2030年,5G帶動的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將分別達到6.3萬億和10.6萬億元。直接產出方面,2020年5G正式商用預計當年將帶動約4840億元的直接產出,2025年、2030年將分別增長到3.3萬億、6.3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9%。間接產出方面,2020年、2025年、2030年,5G將分別帶動1.2萬億、6.3萬億和10.6萬億元的間接產出,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4%。
5G終端的最初形態和功用並不會有大的改變,將主要以大帶寬、低時延場景為主,之後5G終端將走向泛終端模式,VR設備、穿戴終端、無人機、車載終端、智能水錶等多種終端將搭載5G網絡走入家庭和產業之中。
業界普遍看好5G的應用場景,在家庭娛樂、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都可以應用5G,5G的技術特點讓之前設想的一些場景和應用付諸實踐,增強型移動寬帶的應用包括VR 、AR、8K電視以及雲遊戲等;海量機器通信的應用包括智慧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電網等;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的應用包括車聯網、智能製造、無線醫療等。
2019年5G的第一波熱潮將從牌照發放開始,隨著試商用程度進一步深化,我們能看到聽到更多5G落地的消息,但大可不必著急,目前5G還處於探索期,通信技術從商用到成熟需要數年時間,4G從2014年商用到現在才算完全成熟,給產業一些時間和空間,5G行將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