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中年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動脈斑塊風險因子的影響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48 歲以上的人相比,血壓和膽固醇的適度升高對40 歲族群動脈斑塊或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影響更大。研究結果表明,儘早幹預這些風險因素可能會減緩或阻止疾病的發展。
儘管醫學不斷進步,但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的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動脈粥狀硬化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已開始,且發病時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在亞臨床階段發現這種疾病是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減緩病情發展的關鍵。
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CNIC)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調查了無症狀中年人的早期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以確定其影響因素。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博爾哈-伊瓦涅斯(Borja Ibáñez)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血壓和膽固醇的適度升高對年輕人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有更明顯的影響。”
研究人員從早期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進展(PESA)研究中招募了3471 名無心血管疾病史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的基線年齡在40至55歲之間,他們每隔三年接受一次頸動脈和股動脈的三維血管超音波(3DVUS)檢查,這種影像技術能準確量化斑塊的體積。CT 掃描確定了參與者的冠狀動脈鈣(CAC)評分,這是對心臟動脈壁上鈣化斑塊的測量。
在每次就診時,參與者都會提供有關生活方式因素的信息,如吸煙狀況、每日能量攝入、飲酒量、體力活動和睡眠。研究人員也詢問了病史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並進行了血液和身體檢查,包括血壓測量。研究的主要結果是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從基線到六年的進展和消退情況,由3DVUS 測定。
六年來,32.7% 的無症狀中年參與者的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有所進展,而8% 的參與者的動脈粥狀硬化有所緩解。其餘的人則保持穩定。在”進展者”中,46.5%的人在註冊時患有流行性疾病,53.5%的人沒有。在”病情穩定者”中,39.7%的人在報名時患有流行性疾病,60.3%的人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都沒有患病。
年齡較大、男性、收縮壓較高和吸菸是預測病情惡化最強的基線因素。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6年後出現新發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的參與者的病情發展關係最為密切,但研究人員發現其與基線流行病參與者的病情發展關係不太確定。
收縮壓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對年輕參與者的影響更為明顯。在不同年齡組中,基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增加10 毫克/分升,基線收縮壓每增加10 毫米汞柱,6 年後疾病進展的幾率就會增加。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面,40 至43 歲的參與者增加了9.1%,44 至47 歲的參與者增加了6.5%,48 歲以上的參與者增加了2.5%。收縮壓的增幅分別為27.5%、10.4% 及4.8%。六年後血壓下降的幾率與吸菸、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高和年齡較大成反比。
六年亞臨床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和消退的參與者範例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個人化醫療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控制風險因素–尤其是血壓和膽固醇升高–應儘早開始,以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
這項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瓦倫丁-福斯特(Valentín Fuster)說:”從年紀較輕時篩檢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同時積極控制風險因素,有助於減輕全球心血管疾病的負擔。”
他們指出,研究結果還表明,透過早期幹預,動脈粥狀硬化是可以’治癒’的,有8%的參與者斑塊完全緩解。他們推測,這個相對較小的數字可以透過控制風險因素來增加。
研究人員說:”到目前為止,人們普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漸進性疾病,應努力避免其過渡到臨床階段,並避免隨之而來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將動脈粥樣硬化緩解作為一個現實且可實現的目標(如果及早解決)這一概念的傳播,不僅可能影響醫療服務提供者,還可能影響政策制定者和普通民眾,這是一個關鍵信息” 。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