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木頭的蛀船蛤可能很快就能大量養殖以供人類食用
幾個世紀以來,蛀船蛤一直在木製船隻和船體上鑽來鑽去,令水手們苦惱不已。不過,不久之後,我們可能可以將這些”蟲子”當做美味的海鮮了,因為它們首次被成功養殖。
蛀船蛤長得像蠕蟲,其實是雙殼軟體動物的一種。這意味著它們與蛤、貽貝和牡蠣有親緣關係。不過,由於它們一輩子都被保護在所吃的木頭裡,所以只有前端有一個小小的殼,幫助它們鑽木頭。
在菲律賓,蛀船蛤經常被野外採摘並作為美食出售。據說它們的味道像牡蠣。據普利茅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稱,蛀船蛤還含有比大多數軟體動物多得多的維生素B12。
它們的生長速度也比其他任何雙殼類動物都快,這是因為它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來生成自己微小的外殼。只需6 個月,它們就能長到約30 公分(12 英吋)長。相較之下,貽貝和牡蠣的殼要大得多,可能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才能長到可以收穫的大小。
考慮到這些特性,普利茅斯大學的魯本-希普韋博士和劍橋大學的戴維-威勒博士領導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模組化水產養殖系統,用於在遠離海洋的地方養殖蛀船蛤。這意味著任何廢物都不會散落到周圍的海洋中,而這正是海洋魚類養殖場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一組學生看蛀船蛤養殖池圖/普利茅斯大學
蛀船蛤養殖場由多個鹽水箱組成,每個鹽水箱中都有一個裝滿這種貝殼的木板,這些木板是用廢棄或回收的木材製成的。雖然這些水箱是通氣的,但不需要水循環系統。
此外,如果在蛀船蛤的木質食物中添加特殊的藻類顆粒,收穫的雙殼貝類還能獲得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素。
儘管如此,消費者可能還是不喜歡吃任何名字中帶有”蟲”字的東西。因此,科學家們計劃以”裸蛤”的名稱銷售這種雙殼類動物。研究人員還認為,這種雙殼類動物可能最適合作為魚類的替代品,用於魚片或魚餅等加工產品中,而不是作為單獨的食品出售。
「我們迫切需要替代性食物來源,既能提供肉類和魚類豐富的微量營養素,又不需要環境成本,而我們的系統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希普韋說。”從吃牛肉漢堡到吃裸蛤塊,這很可能成為減少碳足跡的絕佳方式。”
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永續農業》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