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剋星艦第二次試飛又失敗了但我們為什麼還是要給他點贊
這一次,馬斯克沒有鴿子大家。星艦第二次入軌試飛如約而至,SpaceX超重型火箭(B9)與星艦飛船(S25)再次合體。和很多人預判的一樣,這一次,也沒有成功。雖然SpaceX緊急籌備7個月,換來了星艦這次發射窗口期,對於如此龐大繁複的工程而言,準備依然不足。
當地時間11月18日早7時,萬眾屏息的時候,現場畫面傳來——
發射1分鐘後,所有引擎狀態正常。
緊接著,星艦在與助推器分離後繼續飛行。
然而8分鐘左右,一級火箭達到工作時序後,二級火箭發生故障。
在後續的遙測數據中,SpaceX與星艦助推器失去聯繫,推定火箭故障。
到這一步,可以說,雖然星艦SN25沒有完成既定任務,但星艦第二次試飛相比首飛,已經取得了一定進步。
長久以來,SpaceX致力於“建造一個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能夠將衛星、有效載荷、機組人員和貨物運送到各種軌道以及地球、月球和火星著陸點。”
星艦發射成功,無疑是其中重要一環。
截圖自X
為了這個長遠目標,星艦的開發非常重視經驗累積和技術高效迭代。
團隊聲稱,首次飛行測試提供了不少經驗教訓,直接促成了車輛和地面基礎設施的多次升級,使得飛行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在第二次飛行測試中,星艦首次裝載用於超重型猛禽引擎的熱級分離系統和新型電子推力向量控制(TVC)系統,還實現了許多其他功能升級。
然而事實是,星艦試飛仍然一波三折。
馬斯克對太陽系的野心,可以說三分之一都壓在星艦上了。
這艘星艦代號SN25,由馬斯克成立的SpaceX公司建造。
它高近120米,其設計推力幾乎是歷史上任何火箭的兩倍。
圖源:BBC
11月16日,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SpaceX的星艦獲得了第二次飛行的發射許可證。
17日,馬斯克發文稱,預計星期六進行發射。
截圖自X
還記得三年前,SpaceX星艦落地爆炸帶來的震撼場景。
2020年12月9日,星艦SN8在德州進行了首次高空試飛,星艦到達了12.5公里的高度,但落地時發生爆炸。
2021年2月,星艦SN9啟動測試,也是到了差不多的高度,但在落地時會發生爆炸。
同年3月,星艦SN10發射,這次高度和降落都沒問題,但在完美落地後發生突發爆炸。
緊接著,星艦SN11發射,還沒撐到落地,便在空中發生解體。
直到2021年5月,星艦SN15進行了亞軌道試飛,雖然現場出現了一點小火花,但很快就被撲滅。
亞軌道飛行的成功標誌著星艦下一步就可以進行入軌首飛。
然而,2023年4月20日,馬斯剋星艦發射失敗。
火箭在發射約2分40秒後故障,隨後爆炸,首次發射以失敗告終。
據悉,當時「超重型」助推器經歷了引擎故障、推進劑洩漏和起火等問題,最終導致火箭失控和損毀。
不過,人群中還是響起了歡呼聲-We need to learn to celebrate failure.
此前,馬斯克在2016年曾做出預測,SpaceX將在2022年實現首次無人登陸火星,隨後將在2024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
馬斯克曾說:“我最擔心的其實是我們的發展速度——我們能不能在人類文明崩潰之前抵達火星? ”
關於星艦,SpaceX給出的定義是-Starship和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結合體。
代表了一種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輸系統。
旨在將船員和貨物運送到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和更遠的地方。
如果一切順利,超重型助推器將和星艦結合,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同類飛行器。
僅星艦上層的乾燥或未加燃料的質量就超過100公噸。
超重型助推器直徑為9米,在發射配置中位於星艦下方,約為上層重量的兩倍。
星艦火箭與超重助推器的結合體,圖源:BBC
滿載的運載火箭將重約1100萬磅。
根據SpaceX公司的說法,33台猛禽引擎將為火箭提供1,670萬磅的全速推力。
這是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推力的兩倍多,遠超過美國太空總署為阿爾忒彌斯登月計畫發射的火箭所產生的能量。
如果當天達到90%的推力,意味著火箭能提供近70兆牛頓的推力,相當於推動近100架超音速客機起飛所需的力量…
這次試飛,星艦的設計目標與今年4月的第一次試飛相同。
它被設計達到約146英里的高度,環繞地球大部分,並降落在距離夏威夷瓦胡島海岸約140英里的太平洋上。
同時,超重型助推器將自行返回,降落在墨西哥灣。
在第一次發射失利後,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要求下,馬斯克表示,SpaceX公司對星艦進行了超過1000次升級和改進。
上一次發射時,發射產生的衝擊炸碎了發射台,不少混凝土和沙石飛濺到幾公里外。
為了減少發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工作人員加固了新的發射台,配置了淋水系統,以減少點火發射時產生的高溫和衝擊。
網友拍攝畫面
此外,星艦還採用了一種新的「熱分離」技術。在星艦飛船與助推器還未分離時就點燃其發動機,廢氣從新的排氣系統中排出。
然後,飛船才會與「超級重型」助推器分離。
與傳統的「一級火箭先分離,二級火箭再點火」火箭分離技術相比,「熱分離」技術可以減少分離時火箭的速度損失,但相應的,技術本身很有挑戰性。
馬斯克在10月初的某次會議上說,測試新的分離系統將是“此次飛行中最危險的部分……不要把期望定得太高。”
馬斯克為什麼要投資數億美金也要執著登陸火星?
其實要搞清這個問題,要從美國人登陸月球說起。
1969年-1974年,尼克森剛上任就迎來了「阿波羅計畫」最輝煌的階段。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
左起:阿姆斯壯、科林斯、奧爾德林
阿波羅11號是NASA阿波羅計畫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歷時8天13小時18分35秒,繞行月球30週,在月表停留21小時36分20秒。
三位執行此任務的航太員分別為指令長尼爾·阿姆斯壯、指揮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
在1967年,阿波羅計畫開始的時候,就遭遇了不利。
阿波羅1號原本計劃於1967年2月21日發射。
然而在1月27日的例行測試中,指揮艙突發大火,三名太空人在15秒內不幸罹難。其中包括首次太空行走的愛德華懷特,遇難時年僅37歲。
阿波羅1號成員,羅傑·查菲、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羅7號成功發射,歷時十一天,完成了繞地飛行測試。這也是阿波羅計畫中的首次載人任務。
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阿波羅11號載著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麥可·科林斯與巴茲·奧爾德林,於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在回來之後,為了確保太空人們沒有在月球上感染未知疾病,三人落地後還被隔離了18天。
尼克森總統與隔離艙內的太空人交談
然而緊接著的阿波羅13號,卻遭遇了一場意外。
1970年4月11日發射的阿波羅13號,在抵達月球前發生氧氣罐爆炸,電力和氧氣均大量損失,登月計畫被迫放棄。
但幸運的是,在控制中心的15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指導下,在太空滯留715小時的三名太空人順利返航。
太空人洛弗爾依照地面指令在艙內解決相應問題
1971年1月31日,阿波羅14號成功發射,完成了阿波羅13號未能完成的任務。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成功發射。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成功登月。
不管怎麼樣,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老去, 在此後的50年間,人類再未踏足月球。
而曾經踏上月球土地的12位太空人,僅剩4人在世。
登上月球第一人阿姆斯壯以隱居聞名,於2012年去世,享年82歲。
用混合月球土壤的油彩作畫的阿蘭·比恩,退役後成為了一名畫家,他的繪畫主題永遠只有一個——他親眼看到的月球風景。比恩於2017年在家中去世,享年86歲。
圖中為阿蘭·比恩
於1973年從NASA退休並從事商業活動的登月者皮特·康拉德於1999年在加州的一次摩托車事故中喪生,享年69歲。
圖中為皮特·康拉德
阿波羅14號成員艾倫·謝潑德在退休後繼續從事銀行和房地產業務,並在非營利董事會任職。他於1998年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4歲。
於2004年退休、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工作了40多年的約翰·楊,在2018年1月過世,享年87歲。
圖中為約翰楊
馬斯克在創立SpaceX之初,有著極為相似的心理。
就算付出極大的代價,也要在自己這一代向火星前進一小步。
2002年,在矽谷還瀰漫著網路神話的時候,大家都在談論著如何才能實現“財富自由”,但馬斯克卻離開了矽谷。
2001年,他第一次參加了航空愛好者們組成的非營利組織“火星學會”,並藉此結識了許多科學家。
為了送地球的生物去火星,馬斯克甚至聯絡俄羅斯軍方想要買報廢的火箭,自己進行改裝。
不僅遭到了嘲笑,還被吐了口水。
“為什麼不自己創立一家公司呢?改進火箭技術,減少太空旅行成本?”
他訪問各路信息,尋找有關火星的一切時,發現資料稀少,驚異、憤怒,一邊叫著“真是瘋了”,一邊成立了公司要自己造火箭。
2002年,Space X成立;2006年,獵鷹1號發射升空1秒後燃管破裂;2007年,獵鷹1號因引擎提前關閉發射失敗;2008年,獵鷹1號冷卻系統故障升空後墜入海洋。
命懸一線時,NASA回了一口血給他。
2008年9月,獵鷹1號的第4次發射進入了地球軌道,同時NASA送來了16億美元的大訂單,盤活了Space X與焦慮的馬斯克。
接下裡的日子試誤、迭代。
2010年6月,獵鷹9號首飛試飛成功;
12月和龍飛船組合測試成功;
2011年5月載有貨物的龍飛船被送入國際太空站。
2015年是人類航太的轉捩年,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12月22日,獵鷹9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一級火箭回收(陸上回收,2016年8月實現了海洋回收)。
這一舉動,震動了全世界的航太工作者。
回顧人類的科學研究歷程—
放風箏引雷電的故事,遠遠發生在直流電誕生之前。
拿命造滑翔機的人,想像不到今天的飛機。
十八世紀在海底放置電纜的公司,也沒想過不成功的代價是血本無歸。
他們只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好鋪路人。馬斯克清楚人類未來兩百年無法登上火星,但這根本不影響他鋪路。
普通的投資觀已經無法看到這種遠超過人類文明的事業。
第一條海底電纜鋪下去的時候,距離網路時代真正到來足足有一百五十年以上,只能發發電報,卻不妨礙他們嘗試。
登陸火星也是一樣。
不嘗試永遠不會成功。
SpaceX經手NASA價值29億美元的合同,要用「星艦」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表面。
登月,只是馬斯克抵達火星願景的中繼站。
當下而言,馬斯克的星艦試飛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一項壯舉。
縱觀歷史長河,這只是人類的一小步。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