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悖論:患病家雀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社交習慣
對家雀的新研究發現,與許多動物不同,這些鳥類在生病時,尤其是在進食時會增加社會交往,這可能會加劇疾病的傳播。這項研究與典型的拉開社交距離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人們了解生病時的社交行為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有助於人們更廣泛地了解社會性動物的群體動態和疾病傳播。
在過去幾年中,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已經成為我們許多人的第二天性,但一些生病的動物似乎採取了不同的方法。理學院生物科學系博士候選人瑪麗莎-蘭格(Marissa Langager)最近對家雀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
其他社會性動物在生病時往往會被動或主動地將自己孤立起來,而這種群居的後院鳥類卻不同,它們在生病時會向健康的同伴靠攏,甚至比健康的鳥類更加如此。
研究發現,它們尤其希望與自己的鳥群一起進食。
家雀生病時的獨特社交行為
蘭格說:「最近幾年的大流行病隔離和檢疫讓我們看到,為避免生病而拉開社交距離也會對群居動物造成不利影響,」她的研究方向是社會行為學和疾病生態學。
“對於生病的動物來說,單打獨鬥的代價可能會特別高,尤其是當它們依賴健康的群居動物幫助它們尋找食物或躲避捕食者的時候。歸根結底,這可能是雀類在生病時變得更社會化的原因,無意中將健康的群友置於危險之中,因為家雀喜歡聚集在餵鳥器前覓食,而餵鳥器算得上傳播疾病的主要途徑。”
達娜-霍利(左)和研究生瑪麗莎-蘭格(Marissa Langager)查看數據。圖片來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Spencer Coppage 供圖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是孟菲斯大學的詹姆斯-阿德爾曼(James S. Adelman)和她的導師達納-霍利(Dana Hawley)。
在此之前,很少有研究直接探討傳染性病原體引起的急性感染如何影響社會偏好,而是更普遍地關注為什麼一些動物首先進化成社會性動物,以及社會生活如何使它們受益。
了解群居生活的意義
蘭格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社會性動物在生病時的行為方式,可以為該領域的其他研究提供參考。
她說:『由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社會動物都會生病,因此更廣泛地了解群居生活的成本和益處非常重要。我們或許可以利用這些資訊來預測疾病在社會動物中的傳播。它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健康動物何時何地會演化出避開患病群友的能力,因為患病群友留在群體中會給健康群體帶來風險。”
由於研究結果出乎意料,Langager想更多地了解究竟是什麼導致生病的雀類更喜歡與社會群體一起進食,並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
「維持社會關係會耗費我所研究的鳥類大量的精力。因此,如果這些鳥類即使在生病的情況下也要付出精力,繼續與它們的社會群體在一起,那很可能是因為這對它們有好處,”她說。
蘭格設計了幾項實驗,以測試群體成員資格是否會透過改變鳥類對捕食者的反應以及影響鳥類成功覓食的能力來影響患病鳥類的行為。
「我一直對動物的社會行為很感興趣,霍利博士的實驗室利用一種群居鳥類研究疾病生態學的各個方面,這為我提供了許多研究其社會互動的機會。這裡顯然是我開展研究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