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威脅人類未來的14個演化陷阱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人類有可能陷入從氣候變遷到人工智慧等14個被稱為”進化陷阱”的進化死胡同。這項研究以”人類世”時代為重點,強調了全球合作和積極社會轉型以避免這些陷阱的必要性。
錯置的人工智慧並不是你最該擔心的,科學家首次將演化陷阱的概念用於整個人類社會。他們發現,人類有可能陷入14 個演化死胡同,從全球氣候臨界點到錯置的人工智慧、化學污染和加速的傳染病,不一而足。
人類世時代: 成功與挑戰
人類的進化是一個非凡的成功故事。但是,人類世–這個由我們人類塑造的地質時代–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裂痕。多種全球性危機,如COVID-19 大流行、氣候變遷、糧食不安全、金融危機和衝突開始同時發生,科學家稱之為多重危機。
(a) 與三大類人類世陷阱(全球陷阱、技術陷阱和結構陷阱)相關的系統動力學。結構性陷阱(包括時間和連結性陷阱)。以R 表示兩個強化回饋迴路,以彩色上標字母(因果節點的顏色)和條紋的箭頭表示各組陷阱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b) 14 個建議人類世陷阱結果之間相互作用的熱圖。資料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哲學論文集》
人類創造力與意外後果
「作為一個物種,人類具有驚人的創造力。我們能夠創新,能夠適應多種環境,能夠在令人驚訝的大範圍內進行合作。但是,這些能力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研究員、瑞典皇家科學院全球經濟動力學與生物圈計畫和人類世實驗室研究員彼得-索加德-約根森(Peter Søgaard Jørgensen)說:「簡單地說,你可以說人類太成功了,而且在某些方面太聰明了,這對其自身的未來不利。”
彼得-索加德-約根森(Peter Søgaard Jørgensen)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瑞典皇家科學院全球經濟動態與生物圈計畫和人類世實驗室的研究員。
關於進化陷阱的里程碑式研究
約根森是今天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論文集》(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誌上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這項評估收集了來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多個不同科學學科的見解,以了解人類世是如何演變的,以及全球永續性在未來如何繼續演變。
辨識並理解演化陷阱
新研究顯示了人類如何陷入”進化陷阱”–最初成功的創新所產生的死胡同。在首次範圍界定工作中,他們發現了14 個這樣的陷阱,包括農業的簡化、無法為人類或環境帶來益處的經濟成長、全球合作的不穩定性、氣候臨界點和人工智慧(陷阱的完整列表見下表)。
“進化陷阱是動物世界中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彼得-索加德-約根森(Peter Søgaard Jørgensen)解釋說:”就像許多昆蟲會被光線吸引一樣,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進化條件反射可能會導致昆蟲死亡。”
農業系統的簡化就是這種陷阱的例子。依靠小麥、稻米、玉米和大豆等少數高產作物,意味著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生產的卡路里急劇增加。但這也意味著糧食系統變得非常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極端天氣或新疾病。
陷阱的嚴重性和相互關聯性
在14 個進化陷阱中,有12 個處於高級狀態,這意味著人類即將陷入困境,很難脫身。更重要的是,在這14 個進化陷阱中,有10 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令人震驚的是,這些進化陷阱往往會相互強化。如果社會陷入一個死胡同,就更有可能陷入其他死胡同。目前進展較慢的兩個死胡同是技術的自主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數位化帶來的社會資本的流失。
Lan Wang Erlandsson 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和瑞典皇家科學院人類世實驗室的共同作者和研究員。資料來源: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新評估也探討了社會為何如此艱難地走出這些陷阱。
全球挑戰與合作的必要性
創造”人類世”的進化力量在全球層面並不奏效。在當今的全球系統中,社會和環境問題在某些地方滋生,而這些地方對於能夠防止這些問題的社會來說似乎很遙遠。斯德哥爾摩大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和瑞典皇家科學院人類世實驗室的研究員蘭-王-埃蘭松(Lan Wang-Erlandsson)說:「此外,解決這些問題往往需要全球範圍的合作,而許多進化力量往往與之不相稱。”
研究人員認為,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注定失敗。但我們必須開始積極改造我們的社會。迄今為止,人類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其他進化過程的無意識副產品。
“現在是時候了,人類應該意識到新的現實,並作為一個物種集體向我們希望的方向前進。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而且已經看到了這種運動的跡象。我們的創造力以及我們的創新和協作能力為我們提供了積極設計未來的完美工具。”彼得-索加德-約根森(Peter Søgaard Jørgensen)解釋說:「我們可以走出死胡同,打破一切照舊的局面,但為此,我們必須培養人類的集體能動性,並設計出讓這種能動性蓬勃發展的環境。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是更多地參與自然和社會,同時了解我們自己的本地行動對全球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沒有什麼比讓自己接觸到需要保護的事物更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