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的高僧們,可能比你們更懂數位化
各行各業都深諳數位科技的普惠價值,在這件事上,走在思想前列的我佛也不例外。最近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現身Meta舊金山總部,線下分享《禪宗遇到AI》,讓數位化的“朋友圈”,又顫抖了一把。在21世紀,古樸傳統的佛門清淨之地與酷炫現代的數位科技結合,敢問還有什麼奇觀異景能比這更賽博龐克?
寺廟數位化的話題被釋永信帶火後,各路網友實在按捺不住了,紛紛曬出手機相冊珍藏已久的圖片。
這年頭,誰還沒在寺廟供奉過香火,但……電子香你燒過嗎?
掃碼付費,香客輸入敬奉金額,大金爐接獲付費訂單,顯示器即出現熊熊大火,下方顯示正在燒金。
整個操作流程倒是方便簡單,環保又安全。
既然香火可以用電子的,那供燈祈福自然也可以。
掃描二維碼,關注寺院公眾號,找到供燈按鈕,付費後即可領取屬於自己的電子燈。
遠在外地的信眾,沒有條件到場親自供燈怎麼辦?
別急,有線上遠端供燈。
供燈時間包括一天、一週、一季度,半年等,任君挑選。不僅如此,寺院還能提供遠距供燈、尋燈、照片回傳等貼心服務。
又有人說,每逢供燈法會,不少寺院都會出現供燈排隊時間長,所需場地大,需要法師專門登記管理,更新不及時等之類的問題。
安排,智能供燈屏一舉解決上述苦惱。
不僅佔地面積小,提供刊位多,還可遠端線上供燈,無需人員管理,並且可以隨時更換所供佛像,甚至連外形都可以按需定制。
對於掃碼燒金、電子供燈,寺廟給的解釋是,出於防火安全考量。
不少寺廟存在的歷史長達百年、千年,多建於深山密林之中,建築結構又多採用木製,每日香客雲集,香火旺盛,確實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但還是有許多網友表示難以接受,因為香、燈不僅是物質的存在,還有精神層面的意義。
點燈,儀軌,禮佛,添油,滅燈,擦淨,這些動作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一顆禮佛之心恰是在日復一日重複的動作中體現。
眾多網友對此虛擬拜佛形式不買賬,還有另一重原因。
有人提出「寺廟經濟」的概念,稱現在的寺廟不同往昔,如今寺廟透過發展各種產業收入頗豐。
事實上,寺廟的商業化現象並不稀奇,自古已有,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收入來源也逐漸改變了。
不禁好奇,寺廟的營收管道到底有哪些?
著名的星雲法師曾大致羅列了寺廟經濟的十六個項目:
寺廟利用商業活動獲得收入來源,在一些著名寺廟中體現得特別明顯。
根據中國佛教協會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底,中國現存32600座寺廟中,20%以上寺廟被商業化,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河南、四川等佛教文化盛行的省市。
就拿小小一杯咖啡來說,永福寺有慈杯咖啡,法喜寺有沐歡喜咖啡、玉佛寺有方壇咖啡,德壽宮有德壽宮咖啡,台州龍興寺有見佛咖啡,浙江普濟寺有囍德咖啡…
拿慈杯咖啡來說,“慈杯”取“慈悲為懷”的諧音,由寺裡的月真法師親筆題字,美式叫“滌煩”,摩卡叫“歡喜”,拿鐵叫“停雪” ,抹茶拿鐵叫“聽山語”,頗有中式禪意,甚至還開發了盲盒咖啡“隨緣”,抽到什麼喝什麼。
嘖嘖,這套商業化運作,既有法師聯名互動,又懂差異化特色,還緊跟盲盒潮流,在瑞幸和星巴克們“卷生卷死”的時候,寺廟咖啡已經被年輕人踏破門檻。
寺廟商業化過程,自然也少不了與現代科技的結合。
例如智慧蠟燭,集互聯網、物聯網、LED模擬等多種技術為一體,信眾遠端線上操作,便可一鍵點亮蠟燭祈福。
例如智慧功德箱,遠端供奉,掃碼付款,無需排隊。
例如智慧排位,線上選擇週期、牌位(編號)、繳費後自動開始計時,查詢時還會自動閃亮,方便辨認。這你受得了?
這些其實只是寺廟數位化的冰山一角。
要論當下寺廟的數位化,最具代表性的,恐怕要數杭州靈隱寺。
猶記得去年瘋傳網絡的靈隱寺僧人講解靈隱寺數位化管理系統的照片,古樸僧袍與智能化大屏相映成趣。
細看這張照片會發現,靈隱寺的數位化管理系統涵蓋業務相當全面,包括審核統計、活動法會、遊客統計、每日接待量、防疫管控、安全預警、車輛管理、熱點關注等。
概括起來無外乎兩方面,對內的寺廟管理,以及對外的遊客管理。
首先,來看遊客管理。
現在,設想你是一位即將前往靈隱寺進香禮佛的信眾。
寺院由於場地有限、信眾客流量大,實施實名制分時預約進園。
你提前打開寺院信眾預約系統,挑選了合適的時間段,從容地驅車前往,發現比以往更加容易找到停車位,並且入園排隊也沒有想像中的擁堵。
步入寺內,你發現自己需要一份地圖,最好是導遊。然而你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一個醒目的二維碼,和圍在周圍紛紛用手機掃碼的信眾。
你打開手機微信掃了掃,直接進入了一個小程序,這是一個寺院智慧導覽系統,有多種風格的導覽地圖,有真人語音播報,有GPS定位。
遊覽過程中,你發現自己手機電量不足,決定暫時關閉智慧導覽,正在為接下來的路線煩惱時,一塊電子觸控螢幕出現在眼前。
這次寺廟之行將結束,你前往文創店決定消費一把,看中了心儀的法物,並且決定給遠在各地的家人、朋友都帶一份。
當你正在為寄送的麻煩眉頭緊皺時,工作人員告訴你寺廟已經開通線上商城,你精心挑選了看中的法物,並驚喜地發現還能用上優惠券。
回到家中,躺在沙發上,你想起大雄寶殿中那法相莊嚴的佛像,當時因為人群擁擠,並未來得及細細瞻仰和參拜。
輾轉反側間,你打開寺廟的微信公眾號,透過一個連結進入後,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透過3D VR實景復刻技術,1:1還原寺廟環境的虛擬雲寺院之中,於是開始了獨屬於一個人的線上祈福、參拜。
其次,來看寺廟管理。
佛家雖是清淨之地,但要做到井然有序,也有不少俗務需要打理,比如寺院功德隨喜、信眾管理、法會管理、寺院動態、共修報名、佛像供養、祈福超度、誦經報數等等。
針對寺院所發展的寺院事務管理系統,涵蓋了寺院日常事務管理的工作,能提升寺院工作效率,減少大量人力物力。
除了人員管理,還可以進行場所管理。
包括對宗教場所範圍內的安全三防以及人防狀況進行監測,包括安防、消防、防雷、用電、巡檢狀況的監測。
例如大華旗下子公司華消科技,就曾為寺廟提供安消一體化解決方案。透過物聯網前端設備,即時監控寺廟古建建築消防設備/設施運作狀態,及時發現寺廟古建隱患及險情;透過大數據分析,輔助管理與決策應用;異常情況發生時,多途徑警告通知,實現了古寺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此外,還有文物管理。
例如靈隱寺從2015年開始,就透過3D造像技術,對文物進行三維數位化保護,如對飛來峰造像龕週邊200餘處摩崖題刻拍照、拓片,梳理出文物遺產的全貌和家底,利用數位化手段,對飛來峰山體進行測繪,摸清造像的整體分佈。
這些3D掃描影像,不僅方便考古和線上展覽,稍加渲染,還能做成上述寺廟元宇宙,用科技弘揚佛法。
寺院也是利用大數據技術的重要場所。佛教大藏經有兩億多字,加上藏外流傳的資料有四億多字,再加上各種圖像與攝影以及圖畫等等,佛教數據不可計量。
利用大數據,基於檔案規範,建立全面的數位化檔案管理體系,可以為佛像以及經書的修復還原、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傳承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身為知名佛教聖地,靈隱寺在數位化這件事上走在前面。
2019年初,靈隱寺就通過了ISO9001品質系統認證,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思維與方法,成為國內首個通過該體系認證的佛教寺院。
2021年的總結報告中,明確寫著全年組織8家數位化解決方案提供機構進行交流座談30餘場次,甚至還編寫了《靈隱寺數位賦能實施草案》和《靈隱寺數位化改革規劃報告》。
釋永信表示,當古老的東方禪宗思想遇到21 世紀尖端科技的人工智慧,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勢必會為當今世界的人們帶來新的啟示。
結語
大多數人是認可技術迭代進步的,例如手機,讓每個人都擁有了一座微型圖書館,一座微型劇院,一本寫不完的記事簿和一支永遠不會沒油的筆,一台電話和一本極易索引的電話簿,能夠精確到一個小報刊亭的隨身世界地圖,一個更有效率的傳真機,一個只為你一人服務的各類購票中心、辦事窗口等等。
科技馬不停蹄的更新迭代,確實敦促我們加快腳步適應,但同時,也要承認善用這些工具帶來的便利與正面影響。
人們所反感的,其實是既得利益者為了一己私心飢不擇食地更迭新科技,最終製造出的冗餘、浪費與混亂。
對於寺廟的數位化,不少人樂於表態,或是擁躉,或是批判。我們看到的是,數位化越來越多的進入各行各業,包括越來越多的寺廟。
《悉達多》中,黑塞借悉達多之口說出,「一位真正的求道者,真正渴求正覺成悟之人不會接受任何法義。但得道之人卻認可任何法義、道路和目標。”
技術的更新,本身並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人類對它的態度過於熱忱或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