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腦中過度活躍的發炎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
一項首創性研究發現,大腦中過度活躍的發炎和關鍵保護機制的喪失是導致自殺風險的潛在因素。這些發現可能會促使人們使用抗發炎藥物來降低這種風險,尤其是在可以及早發現自殺意念的情況下。
全球自殺率仍然令人擔憂。儘管美國的自殺率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總體下降,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這一數字又有所上升。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而在澳大利亞,自殺死亡人數自2013年以來一直呈上升趨勢。
自殺行為是由心理、社會和生物因素共同驅動的。先前的研究表明,發炎可能會導致大腦化學變化,並提高自殺風險。美國範安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項同類研究中首次研究了自殺死亡時大腦中發生的生物機制,以了解它們是如何導致自殺行為的。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更好地了解與自殺相關的大腦功能來預防自殺。我們把重點放在大腦上,因為大腦是影響情緒、自殺意念和意圖以及決策的生物過程所在。這項研究使我們能夠在風險最大的時刻看到大腦,並精確定位這種風險的生物標記”。
研究人員將29名自殺死亡者的死後腦組織樣本與32名因意外、他殺或心臟病發作等其他原因猝死者(對照組)的樣本進行了比較。這些樣本取自年齡在17至77歲之間的人。毒理學篩檢結果表明,自殺身亡者基本上沒有服用抗憂鬱和抗精神病藥物,這使研究人員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與自殺有關的分子變化,否則這些變化可能會被掩蓋。
Lena Brundin 博士,範-安德爾研究所
在對樣本進行RNA定序和差異基因表現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在自殺死亡者中,NPAS4基因(一種發炎和腦細胞健康的關鍵調節因子)的表達明顯下調。基因甲基化是基因”開啟”或”關閉”的過程,研究人員在研究基因甲基化時發現,在自殺身亡者中,有40個不同的甲基化區域映射到7個與發炎和免疫反應有關的基因上。在對照組中,NPAS4甲基化與NPAS4表現之間有明顯的關聯,而在自殺死亡者組中卻沒有這種關聯,證實了NPAS4的失調。
總體而言,自殺者組顯示出與發炎和興奮毒性機制相關的基因組被活化。在興奮性中毒中,當原本安全且必要的神經傳導物質水平過高時,神經細胞就會受到損害或死亡。抑制性和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水平的平衡在包括重度憂鬱症在內的多種精神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除了過度活躍的發炎機制外,與少突膠質細胞成熟有關的基因組也受到抑制,而少突膠質細胞是用髓鞘包裹軸突並保護神經元免受氧化損傷的特化細胞。觀察到的少突膠質細胞數量也減少了。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為進一步探索抗發炎藥物降低自殺行為風險提供了支持,尤其是在已確定有自殺意念的情況下。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莉娜-布倫丁(Lena Brundin)說:”隨著自殺率的持續上升,我們必須制定更多循證策略,以應對導致自殺風險的所有因素。我們的研究指出了大腦中的幾個關鍵變化,有朝一日,這些變化可能會成為治療的目標,從而達到降低風險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目前的研究結果對於正在尋找與自殺風險相對應的血液生物標記的研究人員來說也很有用。未來的研究將著重於進一步了解發炎在自殺風險中的作用、確定生物標記以及製定評估潛在治療方案的策略。
這項研究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