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過蝨子追溯人類在美洲的遷徙和殖民歷史
對蝨子的全球基因研究表明,蝨子曾兩次來到新大陸,寄居在人類身上。對體蝨遺傳多樣性的一項新分析表明,蝨子曾兩次來到美洲–一次是在人類跨越白令海峽的第一波遷徙中,另一次是在歐洲殖民時期。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USDA-ARS)的瑪麗娜-阿斯昆斯及其同事在11月8日發表在開放取用期刊《PLOS ON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報告了這些發現。
體蝨的DNA 中記錄了歐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接觸。圖片來源:Vincent Smith,倫敦自然史博物館,CC-BY 4.0
作為人類演化指標的蝨子
體蝨是一種無翅吸血寄生蟲,終生寄生在宿主身上。它是已知寄生在人類身上最古老的寄生蟲之一,這兩個物種已經共同演化了數千年。由於這種親密關係,研究蝨子也能為人類如何演化提供線索。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全球25 個地理位置的274 種人類蝨子的遺傳變異。
根據蝨子DNA 進行的基因分析表明,地球上存在兩個不同的蝨子集群,但它們很少交配。集群I 分佈在世界各地,而集群II 則分佈在歐洲和美洲。只有美洲的蝨子祖先同時來自這兩個群集。這個獨特的群體似乎是隨著先民到達美洲的蝨子後裔與歐洲蝨子後裔混合的結果。
研究人員也發現亞洲和中美洲的蝨子之間存在遺傳關係。這支持了一種觀點,即東亞人移居北美,成為第一批美洲原住民。這些人隨後向南遷移到中美洲,如今那裡的現代蝨子族群仍然保留著遙遠的亞洲祖先的遺傳特徵。
新研究中觀察到的模式支持現有的人類遷徙觀點,並提供了更多有關蝨子如何演化的知識。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選擇的遺傳標記進化迅速,最適合最近發生的事件。因此,未來使用變化較慢的標記物進行的研究可能會揭示更古老的事件。此外,為這項工作開發的方法還可以指導開發新的分析方法,以研究其他宿主-寄生蟲系統。
作者補充說:”體蝨不僅是令人討厭的人類寄生蟲,還是我們進化的’衛星’。因為體蝨以人類的血液為食,它們需要我們才能生存,數百萬年來,這導致了漫長的共同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