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美國人智商穩定下降腦容量又下降了10%是手機的錯?
最新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人類大腦正在縮小,腦容量下降了10%,大約有4個乒乓球的體積。傑夫·摩根·斯蒂貝爾(Jeff Morgan Stibel),加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認知科學家,7月份在《大腦、行為和進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過去氣候變遷和人類腦容量之間的關係。
團隊檢視了過去5萬年發現的298個古人類頭骨,頭骨經過373次精準的容量測量,結果發現,在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之後的某個時機,人類大腦就開始縮小了,至今已經縮小了10%。
根據溫暖時期和冰冷時期腦容量的比較,研究認為腦容量下降是氣候壓力導致的,其中主導的因素是全球暖化,其次是濕度和降水等環境因素。
10%是什麼概念呢?這麼說吧,現代人的腦容量平均值一般在1200-1400ml,下降了10%,就意味著,我們人類失去了4個乒乓球體積的大腦。
那失去的這些大腦,會對人類帶來什麼影響呢?人類智商穩定掉分,跟這個有關嗎?
大腦體積增加到4倍,再到減少了10%,發生了什麼事?
在古人類的發展歷程中,人類的大腦一直都在變大。
乍得沙赫人,是公認的最早的人科動物,出現在700萬年前。
根據乍得沙赫人的化石,可以看出,當時他們的頭骨非常小,腦容量也只有350ml左右。
300多萬年前,最早的雙足類人猿南方古猿,腦容量就有500ml。
科學家認為,腦容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從南方古猿開始,人類就開始群居生活了,這樣的生活也導致後來的人類大腦越來越大。
200多萬年前的能人,腦容量就有550-687ml,發展到直立人,190萬年-2.7萬年前,腦容量就已經超過1000了,可達1250ml。
到了智人時期,腦容量已經到1400ml了,腦容量最大的原始人類是十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有1680ml。
從這個發展歷程來看,人類的大腦,從原來的350ml,到尼安德塔人的1680ml,是原先的4倍,平均腦容量可達1500ml。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呈線性發展,繼續成長呢?
事實上,並非如此,我查了一下現代人的大腦容量,發現現在腦容量平均值為1350ml,比起巔峰時期的1500,少了足足150ml,相當於四個乒乓球,或者一個網球的體積。
我們先來看看大腦為什麼會變大?
目前,演化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大腦變大主要是三個因素:環境壓力、社交、文化。這三者各自發揮了作用,並且相互影響。
群居後的人類,還是需要面對尋找食物、狩獵、躲避危險等行為,為大腦變大提供了環境壓力。
同時,人和人之間也需要相互配合,甚至相互競爭,這些行為也能促使更大的大腦出現。
大自然中許多動物也是群居,但它們沒有進化出更聰明的大腦,說明在人類大腦的變化中,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學習和教導他人的能力在這個歷程中至關重要。
科學家認為,大腦縮小,其實和群居生活也有關係。
群居延伸的集體智慧,讓個人無需掌握更多的技能,反正只要團隊正常運作就行,這就會導致人類的部分大腦反而會“沒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
大腦縮小,智商也在下降
雖然,我們普遍認為,大腦的大小和智商沒有直接關係,但現實是,根據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的智商正在逐年下降。
和腦容量一樣,智商也經歷了先猛漲後跌的情況。
根據弗林效應,自從智商測試出來後,人類的智商結果有逐年增加的情況,這是紐西蘭學者詹姆斯·弗林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來的。
弗林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美國,1990年的智商平均值是70分,到了2000年已經提到了100分。這一百年,智商足足提高了30分,大約每十年就提高3分。
他認為智商的提升和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搭配,以及更好的醫療照護等等。
本以為這種趨勢會一直存在,但最新發表研究表明,弗林效應已經停止,而且發生倒退。
這項研究考察了2006 年至2018 年間近40 萬名美國成年人的測試結果,結果表明,在這12年裡,平均智商在其中三個領域中下降了2分,只有一個領域(空間推理)有所提高。
最重要的是,不光是美國,芬蘭、法國、英國、挪威、丹麥、澳洲、荷蘭和瑞典近年來也有類似的發現。
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芬蘭,從1997 年到2009 年,智商得分下降了2 %;法國,從1999 年到2009 年,智商得分下降了4 %。
研究人員將智商分數下降歸結於:人類認知變懶了。
確實,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比以前容易得多,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多功能社群媒體等等,這些現代化的工具正在取代了人類大腦的很多功能,算數靠計算器、閱讀靠聽而不是看、有問題隨時「百度」不用記、手指一點自動化完成…
這些都讓人腦變懶惰了,久而久之,大腦也不用這麼努力了。
最後
總的來說,大腦的大小,和聰不聰明沒有直接相關性,只能說,腦容量大,聰明的機率大,但不絕對。
智商分數高低,和聰明也沒有直接相關性,智商測驗只是檢測你在某些方面的技能。分數低,不能代表你笨。
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智商分數普遍存在下降的趨勢,我們確實應該重視,尤其是科技帶給我們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因為科技而更美好,但也帶來了各種「反噬」。
最簡單的例子,手機用多了,有時候我會突然想不起怎麼寫字,看影片的頻率比看書多很多,這算好還是不好?
科學家一直在模擬「未來人」的形象,看似有點危言聳聽,實際上將來變成「未來人Mindy」那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