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粉1000萬後這位科普模型師決定花三年積蓄辦一場模型展
很少看到哪個活動的主角能像老原兒這樣在台上激動到淚流滿面。老原兒是位在網路上用短視頻做科普的模型師,這天是他第一次辦的個人模型藝術展開幕的日子。在向團隊成員和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完感謝之後,他眼淚突然奪眶而出。“經歷了太多的不容易,我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時間轉回大約兩個月前,一場歷史罕見的大暴雨到訪北京,連續幾天的暴雨紅色預警,短短幾天就下了半年多的雨量。
當時的老原兒正在杭州出差,手裡捧著一個蛋糕,沉浸在給工作室夥伴過生日的歡樂氛圍裡。
結果隔天一睜眼,就收到了留守北京同事的訊息:
工作室被淹了。
淹水的區域是工作室模型屋的半地下空間,裡面存放著許多正在製作以及之前製作好還沒來得及拍攝的模型,這些都是老原兒的心血和家當。
其實老原兒之前就意識到可能要大事不妙。
工作室搬來這裡兩年多,幾乎每年都要至少經歷幾次水淹,上次淹水之後,他還特地買了一個高級抽水泵,指著下次發大水時能派上用場。
兩天以後,老原兒火急火燎趕回了北京,工作室積水最深的區域已經漫到了膝蓋。
其實此時的他還算樂觀,所有模型和貴重物品在他回來之前已經被轉移到了安全區域,剩下要做的工作就是排水,經驗不是沒有。
雖然上回買的高級水泵不太頂用,但靠著人海戰術一桶一桶往外運水和物業的幫忙,幾十噸積水總算是排乾淨了,北京的天也晴了。
老原兒甚至已經開始和建築結構領域的專家商討起了工作室的安全改造方案。
但就當所有人都以為事情要告一段落的時候,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原先以為地板革只是泡水時間太長泡出了裂縫,可是又過了沒幾天,大家就發現工作室不僅牆體裂開了一道大口子,地面甚至出現了明顯下沉。
1000平米的工作室突然成了危樓。
而就在這個時候,工作室所在的園區下發了拆除通知,所有人必須立刻搬走。一連串的壞消息就像晴天霹靂一樣一個一個砸到了老原兒頭上。
帳號停更兩週還是小事,更讓他焦躁的是,一個月以後模型展就要開幕了。
粗略算了下,兩年前工作室搬來的時候,東西運了有三十車,現在再搬三十車可能都不止,加上還要找房、裝修,備展的時間眼看要被大大壓縮。
這個展覽的籌辦原本就命運多舛。
一開始想在去年辦,都開始找場地了,但當時因為疫情的各種因素,一直拖到了今年。
到了今年春天,萬象更新,老原兒建號又剛好滿三週年,團隊摩拳擦掌想著在暑假把這個展做出來,結果場地一找就是兩個月。
很多展覽館賠本了三年,獲利需求非常迫切;老原兒又是第一次辦展,沒數據沒經驗,談判的時候踩了不少坑。
暑期檔又錯過了。
等到場館、時間一切都定好,留給老原兒籌備展覽內容的時間不到兩個月。
老原兒決定親力親為。
模型展不是說簡單把模型擺在那裡展出就好,其中涉及非常細緻的內容安排,每一塊區域是什麼主題,講哪些知識,要放哪些模型,做什麼樣的裝飾,怎麼安排能更有趣,怎麼帶給觀眾更豐富的體驗等等,對初次辦展的老原兒來說工作量非常大。
而且展覽租下的場地,北京798的愛馬思藝術中心,展覽空間有三層樓,加起來多達3000平米。
為了把展辦好,老原兒甚至推掉了這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商業合作。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又發生了工作室被水淹、開裂、拆遷、搬家和裝修等等一連串事件,“每一件都是大事”,老原兒生怕展覽又要延期。
真正落實展覽內容的時間不到一個月了。
沒辦法只能硬抗。從展館設計、搭建,到材料選購、展箱設計,再到每一件週邊產品的設計、送檢和海報門票等等每一個細節,白天的時間不夠用,晚上通宵也要搞定。
還好最後展覽終於還是如期舉行了,用老原兒的話說,「真就拼了老命把這事給弄出來了」。
後來他算了一筆賬,如果把因為突發事件各種雜七雜八的花費算進去,辦這麼一場展覽,他統共搭進去了:
三年的積蓄。
差不多也是老原兒成為科普部落客以來所有的積蓄了。
因為第一次“想做得純粹一些”,整個展覽空間幾乎看不到商業痕跡。
至於為什麼這麼拼,老原兒和我們只輕描淡寫說了一句,“我覺得40歲以前,要做一件自己覺得有意義、能夠驕傲一輩子的事情。 ”
一個願意花費如此精力、成本辦展的短片科普博主,全中國也找不出第二個。
時間回到三年前。
自己創業成立工作室剛一年的老原兒,當時還在給老東家央視的《正大綜藝·動物來啦》節目做科普模型師,他的工作是做一些能夠讓觀眾通俗易懂的動物模型,在節目中用於講解。
創業第一年順風順水,收入穩定,2019年底工作室搬了新家,他買回一大批做模型的材料,準備來年「乾一攤兒大的」。
但回來之後就遇到了疫情,一停工就是三、四個月。
當時老原兒和媳婦兒的想法是,停工不能停產,有事沒事還是得找點事做,不能讓自己閒下來。
既然手邊各種材料和工具都有,那就還是來做模型吧。
夫妻倆之前在央視科教節目的一線已經工作了十多年,基本上把所有的工種都做了個遍,從寫稿、節目策劃,到拍攝、剪輯和製片,甚至是做動畫、做模型、出鏡做實驗做科普講解等等,在電視台都幹過。
於是他們想著,不如就用自己這十幾年的積累,用最擅長的做模型講科普的方式拍成科普短視頻發到網上。
第一個視頻,老原兒做了一個負壓救護車,用不同顏色的小圓球模擬了空氣和病毒在救護車內的流動,不到1分鐘,通俗易懂地講清楚了負壓救護車的工作原理。
開始有粉絲在留言區認出了他:這不是《原來如此》(註:央視的一檔科普節目)的外景主持寧原嗎?我可是看你節目長大的。
其實直到這個時候,老原兒都沒想過要做短視頻博主,等著開工的他只覺得拍視頻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視頻最後也是給自己未來的孩子的小禮物,想想還挺酷。
沒想到發了幾期之後,各平台粉絲量一下子起來了。
從一開始只有媳婦兒一個粉絲,兩個月粉絲數就突破了100萬,到三個月直接竄到了300萬,一個科普帳號,漲粉比肖戰都快。
老原兒被關注的原因挺好理解。
一是很多人都沒見過他這款的短片部落客。
二是他產量高,從剛開始更新到現在,每個月差不多都能做六、七個模型出來,花樣多,大部分都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再一個也是更關鍵的,他能用特別白話的方式,把一個知識原理很輕鬆明白地講出來。
面對各平台激增的粉絲數,老原兒是又驚又喜。
他盤算了一下,當時做模型發出來的視頻,可能連自己選題庫裡十分之一的內容都沒有,加上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才決定把拍視頻這件事認真做下去。
不過老原兒跟我們說,他一開始其實還挺不懂短影片的。
在電視台做節目,動輒就50分鐘起步,短片才幾分鐘,能做出什麼名堂?
開始做短影片更多是因為條件所限,自己也沒想到能堅持做下去。
可做著做著,他發覺自己以前的觀念狹隘了,短視頻和長視頻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形式,並不存在誰高誰低一說——
如果說長影片的創作需要大而全的思維,那麼短片就是小而精的,兩者對觀眾喜歡與否的感受能力不一樣,對創作者的要求也不一樣。
所以接下去的事情就成了,一邊做科普內容,一邊摸索短視頻的創作規律,還有各平台的遊戲規則。
而他對自己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把看不見說不出摸不著的知識,轉化成大家喜歡看、喜歡聽、有用且有趣的東西,這樣知識才能有傳播價值。
這也是科普最難的地方。
老原兒的方法是,在決定做一個選題之前,他都會先自己把當中的知識掰開了揉碎了,梳理知識的結構和框架,完全消化理解以後再講給粉絲。
為此他沒少翻最源頭的原始文獻,其中幾本《中國動物誌》這種檔案資料都快被他「翻爛」了。
家裡的醫生、化學家和建築工程師等等親戚,還有之前在「台裡」認識的專家們,也沒少被他「打擾」。
他甚至買了高倍顯微鏡和各種標本來進行解刨和研究,直接把工作室變成了實驗室。
上面很多都是他之前在電視台就保留的習慣。
當科普部落客三年來,這樣的習慣幾乎每天都在重複。
工作越來越多,他的工作室開始招募更多新成員,對他們要求只有兩點——有一顆熾熱的童心,對在做的這件事真正熱愛。
真誠、用心及專注地做一件事,帶給老原兒的回報也非常豐厚,三年來,他在各個平台已經積累了超過1300萬的粉絲。
38天的展覽一晃就過去,老原兒說,整個展期內有上萬名觀眾來參觀,幾十張留言板都寫滿了,還有人來了四五次,有人一呆就是一整天。
鐵桿粉絲來了,會拉著每個工作人員鞠躬感謝,排了幾十分鐘的隊只為給老原兒一個感謝的擁抱。
在和老原兒交談的過程中,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似乎冥冥之中,他注定就是要吃這碗飯的。
老原兒出生在鄭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裡有不少親戚都是醫生、科學家、化學家和建築工程師,這讓他從小耳濡目染,很早就養成了一些科學的思考習慣和方法。
不過最讓他受益的,還是一種自由寬鬆的家庭氛圍。
“從小家裡面對我的教育就是成績不是最重要的,開心和快樂,真善美和愛才是最重要的。”
五、六歲的時候,每次去家裡老人家裡,他都會被那裡各種各樣的工具吸引,老人也非常鼓勵他發揮想像力去使用這些工具,錘子釘子螺絲刀,一玩就是一天,雖然當時沒少因為這個受傷。
也是從很小的時候,他腦海裡就具有了一種工具的思維。
日後所有的成長軌跡,幾乎都在圍繞著這個思維發展。
高中時他決定去學畫畫,高考藝考,又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廣告藝術設計專業,畢業以後就進了電視台做節目,學到了更多實用的技能。
從他現在做的事情裡,其實都能看到以往成長路上的影子。
雖然在明面上,老原兒把自己這次辦科目模型藝術展的原因解釋為“全網粉絲超過1000萬就辦展”,但也許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最原始的出發點其實是為了致敬童年的那顆好奇心。
在更新了一段時間影片後,開始有粉絲好奇他做的模型都去哪了,是不是可以有機會能親眼看到。
老原兒採納了這個建議。
今年的展覽中,他拿出了曾經在影片中出現過的和動物、人體等等有關的上百件科普模型和和觀眾線下見面,把它們做了藝術場景分類,每一件模型都附上了對應的知識講解牌和拍過的短視頻,給觀眾的體驗非常沉浸。
與其說這裡是一個又一個的科普空間,不如說更像樂園。
這些模型還都只是他做過所有模型的一個零頭。
展覽中,有一對父子讓他印象深刻。
這個父親和他說,他常年都在外地出差,這次放假為了陪孩子,專門從外地趕回北京,陪孩子看了老原兒的科普模型展。
在二樓的影片播放空間,孩子就一直坐在他的腳上專心看著老原兒以前拍過的視頻,看老原兒做過的每一個模型,有的時候是孩子給他講,有的時候是他給孩子念,一待就是6小時。
這位父親說,“我從來沒有和孩子一起待過這麼長時間。”
而另一邊,有的觀眾反反覆在展館裡轉了十幾圈;
有的觀眾兩次三次地帶著不同的家人和朋友來看展;
也有很多原本素不相識的孩子在展館中相識成了夥伴。
類似這樣的一個個溫情片段,和老原兒對做模型科普的熱愛一起,構成了他把科普事業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其實對老原兒這樣的團隊來說,平常靠各種廣告收入已經能養活自己。
但他仍時常會有一些聽起來「不切實際」的想法,例如把模型放到卡車或各種交通工具裡,去到更偏遠的地方,給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小孩大人們做巡迴展示;
又或是有一天,他希望可建構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科普模型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