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統一肥胖飲食理論真正的驅動因素源自果糖
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分校研究員、醫學博士理查德-約翰遜(Richard Johnson)領導的最新研究將肥胖症飲食原因背後的一系列假說統一起來,而這些假說曾經似乎互不相容。長期以來,營養專家一直認為,高脂肪、高糖分的西方飲食模式可能是導致肥胖流行的因素。然而,人們一直在爭論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攝取過多的一般熱量,還是過度攝取特定的宏量營養素,如脂肪或碳水化合物?
針對這種不確定性,各派主張採取不同的飲食方法,有人建議減少糖的攝入,有人建議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還有人建議把主要重點放在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上。
最近發表在《肥胖》(Obesity)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這些理論並不是互不相容的,它們都可以匯集成一個統一的途徑,其核心是一個真正的驅動因素:果糖。
新研究提出,果糖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並將各種飲食理論統一起來。果糖生存假說”認為,攝取果糖會消耗活性能量,阻礙食慾控制,從而導致能量失衡,促進體重增加。這一新觀點可以引導更有效的肥胖預防和管理方法。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園區研究員、理查德·約翰遜醫學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肥胖的主要問題是果糖,它存在於食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中。果糖也可由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在體內產生。果糖代謝後,會降低體內的活性能量(稱為ATP 或三磷酸腺苷),導致飢餓和食物攝取。
約翰遜所說的”果糖生存假說”匯集了大多數肥胖症飲食假說,包括最不相容的兩種假說–能量平衡理論和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前者認為過多的食物(主要是脂肪)會導致肥胖,後者則認為碳水化合物是體重增加的核心。
約翰遜說:”從根本上說,這些理論將一連串的新陳代謝和飲食驅動因素置於肥胖流行病的中心,它們都是由最後一塊拼圖統一起來的:果糖。果糖引發我們的新陳代謝進入低能量模式,使我們失去對食慾的控制,而脂肪類食物則成為導致體重增加的主要熱量來源。
約翰遜說,為了統一這些理論,我們可以以冬眠動物為例。當我們飢餓和缺乏活動能量時,就會進入生存模式。動物知道在能量水平開始下降時覓食;為什麼熊要吃水果為過冬做準備。水果是高果糖食物,果糖會大大抑制活性能量。脂肪可以儲存能量,但吃高果糖食物會阻礙脂肪儲存的活性能量的補充,使活性能量保持在較低水平,就像熊準備在漫長的冬天打盹一樣。
“這種理論認為肥胖是一種低能量狀態,”約翰遜說。”將果糖確定為將活性能量替代重新導向脂肪儲存的管道,表明果糖是導致能量失衡的原因,這將理論統一起來”。
雖然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充分驗證這一統一的假設,但這是有希望邁出的第一步,有可能為肥胖和相關代謝失衡管理確定更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