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具有抗憂鬱作用這背後有多少奇特科學?
我們知道睡眠不足通常與身心健康惡化有關,但幾十年來,科學家報告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即急性睡眠不足實際上會導致抗憂鬱作用。憂鬱症患者在經歷一個不眠之夜後,有時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情緒高漲。即使是健康人也能體會到那種通宵達旦、醉生夢死的感覺。美國西北大學的葉夫根尼婭-科佐羅維茨基(Yevgenia Kozorovitskiy)和一組研究人員開始研究這種奇怪的生理感覺。
Kozorovitskiy解釋說:”長期失眠已被研究得很透徹,其一致的有害影響也被廣泛記錄在案,但短暫失眠–就像學生在考試前通宵一樣–卻不那麼為人所知。”
為了準確研究大腦在一夜急性睡眠剝奪後會發生什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獨特的實驗,讓老鼠長時間保持清醒。他們使用的裝置包括一個小平台,平台上方幾公分處有一圈緩慢旋轉的光束,光束在地板上盤旋。如果小鼠睡著了,它就會從平台上掉下來,被旋轉的光束喚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動物保持清醒,同時又不會過度緊張。
經過12 小時的不眠不休後,人們發現動物變得亢奮和性慾亢進。這些特徵在幾小時後趨於消失,但旨在評估憂鬱狀態的進一步測試顯示,持續長達三天的不眠之夜具有明顯的抗憂鬱作用。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多巴胺神經元活動的增強是小鼠行為變化的原因。
科佐羅維茨基說:”我們很好奇是大腦的哪個特定區域導致了行為變化。我們想知道,這究竟是一個影響整個大腦的大型廣播信號,還是一個更加專業化的信號。”
三個特定的大腦區域似乎對睡眠不足的影響負有主要責任–前額葉皮質、伏隔核和下丘腦。研究人員發現,前額葉皮質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是抗憂鬱作用的唯一來源。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剝奪睡眠顯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觸發前額葉皮質的突觸可塑性。正是這種機制在小鼠身上產生了抗憂鬱效果。
究竟為什麼急性睡眠剝奪會產生這種效果,目前仍是個謎。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機制在演化上可能是有益的,有助於動物在面臨威脅時短時間內變得敏銳。
科佐羅維茨基推測說:「你可以想像,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有捕食者或某種危險,你需要將相對較高的機能與延遲睡眠的能力結合。如果你經常失眠,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慢性影響,這些影響都是有害的。但在短暫的情況下,你可以想像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度警覺是有益的。”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新發現能為情緒障礙的新療法指引方向。考慮到目前大多數藥物需要數週才能起效,找到利用這種快速抗憂鬱機制的藥理方法可能會非常有用。
科佐羅維茨基強調,這些發現並不是鼓勵憂鬱症患者熬夜來提高情緒。她說:”抗憂鬱效果是短暫的,我們知道良好睡眠的重要性。我想說的是,你最好去健身房鍛煉,或者去散散步。”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神經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