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研究團隊破解鈣鈦礦電池壽命難題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發文稱,該院與多方合作,成功在反式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鈣鈦礦陽離子麵外分佈不均勻是影響電池性能的主要原因,並透過設計1-(苯磺酰基)吡咯(PSP)作為添加劑均勻化鈣鈦礦薄膜相分佈,獲得了26.1%的光電轉換效率(PCE)。
相關成果於11月2日加速線上發表(AAP)在《自然》(nature)雜誌上。
據介紹,鈣鈦礦太陽電池是利用鈣鈦礦型的有機金屬鹵化物半導體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屬於新概念太陽能電池。
經過多年發展,傳統的介面鈍化及結晶調控方法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池效率的提升。
但近年來相關研究中此電池效率的提升速度明顯放緩,相關研究遇到了「瓶頸」:鈣鈦礦薄膜內往往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相分離現象。
鈣鈦礦空間垂直的FA-Cs相分離
研究團隊利用PSP策略製備的反式鈣鈦礦太陽電池獲得了26.1%的最高效率,認證效率為25.8%。
此外,經2500小時最大功率電追蹤後(MPPT),未封裝的裝置仍保持其初始PCE的92%的可靠運作穩定性。
該研究可望打破鈣鈦礦太陽電池的效率瓶頸,為進一步提升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電池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對推動PSCs走向商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