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的演進:來自哨兵-6號的尖端觀測數據
邁克爾-弗賴利奇哨兵-6 號是最新一顆為30 年海平面記錄做出貢獻的衛星,研究人員正利用它將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與過去的厄爾尼諾現象進行比較。
哨兵-6 Michael Freilich 衛星於2020 年發射,旨在監測海面高度,幫助氣候研究,特別是厄爾尼諾現象。透過追蹤海平面的變化,它可以提供重要數據,幫助研究人員預測從降雨模式到潛在乾旱等全球影響。資料來源:NASA/JPL-加州理工學院
哨兵-6 邁克爾-弗雷里奇(Michael Freilich)監測太平洋海面高度,以評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雖然2023 年的厄爾尼諾現像似乎沒有1997 年和2015 年那麼強烈,但它仍有可能變得更強。
並非所有的厄爾尼諾現像都是相同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千差萬別,像美歐哨兵-6 邁克爾-弗賴利奇這樣的衛星透過追蹤太平洋海面高度的變化,幫助預測這些現像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
水在變暖時會膨脹,因此水溫較高的地方海平面往往較高。赤道太平洋沿岸海平面高於正常水平,海洋溫度高於平均水平,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的特徵。這些情況會沿著美洲西部海岸向極地傳播。厄爾尼諾現象將為美國西南部帶來較濕潤的條件,為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尼)帶來乾旱。今年的聖嬰現象仍在發展中,但研究人員正從近期的聖嬰現像中尋找線索,以了解聖嬰現像是如何形成的。
上圖顯示了1997 年、2015 年和2023 年10 月初太平洋的海平面,當時正值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前。高於平均的海平面顯示為紅色和白色,低於平均的海平面顯示為藍色和紫色。資料來源:NASA/JPL-Caltech
厄爾尼諾現象的歷史回顧
過去30 年發生過兩次極端厄爾尼諾現象:第一次發生在1997 年至1998 年,第二次發生在2015 年至2016 年。這兩次事件都造成了全球空氣和海洋溫度、大氣風和降雨模式以及海平面的變化。上圖顯示了1997 年、2015 年和2023 年10 月初太平洋的海平面,紅色和白色則高於平均的海平面高度,藍色和紫色則是低於平均的海平面高度。邁克爾-弗賴利奇哨兵-6 拍攝了2023 年的數據,TOPEX/海神衛星收集了1997 年圖像的數據,Jason-2 收集了2015 年地圖的數據。
到1997 年和2015 年10 月,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大片地區的海平面比正常水平高出7 英寸(18 公分)以上。與1997 年和2015 年的情況相比,今年的海平面比平均值高出約2 或3 英吋(5 至8 公分),覆蓋面積也較小。過去的兩次厄爾尼諾現像都在11 月底或12 月初達到峰值,因此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還會加劇。
南加州美國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哨兵-6 邁克爾-弗賴利希計畫科學家喬希-威利斯說:「每次厄爾尼諾現像都有些不同。與大事件相比,這次似乎不大,但如果條件合適,它仍可能為美國西南部帶來一個潮濕的冬天。”
邁克爾-弗賴利奇哨兵-6 號衛星於2020 年11 月發射,以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部前主任邁克爾-弗賴利奇的名字命名。該衛星是哥白尼哨兵-6/Jason-CS(持續服務)任務的兩顆衛星之一。
哨兵-6/Jason-CS 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EUMETSAT)、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共同開發,歐盟委員會提供資金支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性能方面的技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