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數據局今日正式揭牌
今年新組成的國家數據局正式揭牌。先前(10月18日),國家數據局的首任局長劉烈宏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數位經濟高階論壇上首次公開亮相。
近期,國家數據局動作頻頻,預示逐浪數位經濟,中國數據領域相關重大改革正蓄勢待發。據悉,國家資料局籌備階段的內部依照綜合、資料要素、數位經濟、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料等工作劃分為五個組別。從近日公佈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4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招考簡章》來看,國家數據局所需多個職位與之呼應。這也意味著數據領域多項重大改革或同步推進。
有機構研報稱,數據資產入表等相關政策已發布,國家數據局揭牌,預計發布一系列激勵政策和施行標準。
專家預計,「十四五」期末我國資料要素流通市場規模將達到兆元規模。資料交易是實現資料資源要素化的重要途徑之一,須打通「數實融合」中的資料供給堵點。這或是擺在國家數據局面前另一個重要任務。
國家數據局已有兩名領導亮相
記者註意到,目前,國家數據局已有兩名領導人亮相。首任局長劉烈宏先前為中國聯通黨組書記、董事長,副局長沈竹林先前為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司長。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與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提出,組成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動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開發利用,統籌推廣數位中國、數位經濟、數位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管理。
國家資料局具體職責包括: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承擔的研究擬訂數位中國建設方案、協調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資訊化、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協調國家重要資訊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推動資訊資源跨產業跨部門互聯互通等職責,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的統籌推進數位經濟發展、組織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推動數位基礎建設佈局建設等。
從近日公佈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4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招考簡章》來看,國家數據局所需多個職位與之呼應。即,國家資料局各職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從事資料治理與發展政策研究,參與資料領域、數位經濟國際合作;參與資料基礎制度與政策研究,參與資料相關重大策略、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活動等;從事數據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推進;參與研究擬定數位經濟相關發展策略、規劃和政策,協同推動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並承擔有關綜合管理工作。
另外兩個職位將參與資料領域技術應用推廣示範、基礎設施規劃建置等相關工作,分別要求具備人工智慧研究與實務經驗、密碼學研究經驗。
中國將「激活」萬億數據資產
專家表示,成立國家數據局,是中國順應數位經濟的特別之舉,有助於發展數位經濟,並抓住全球新一代科技發展浪潮。
當前數位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我國數位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且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數位經濟規模超過50兆元,佔GDP比重超過40%,持續維持在10%的高點成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成長新引擎。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副主任王建冬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表示,「十四五」期末我國資料要素流通市場規模將達到兆元規模,是一個巨大藍海。開啟這一藍海的“金鑰匙”,就是建立起資料登記確權、評估計價和資產入表的政策“閉環”。
「短期看,數據基礎制度將催生3000億-5000億元規模的數據交易市場,中長期看,數據資產相關市場潛在規模將在60萬億元以上。」王建冬說。
記者了解到,加速發展數位經濟,今年一些重磅措施已經落地,其中包括加速建立數位資產價格機制的配套措施。今年8月份,財政部印發《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明年1月1日起施行,為資料資源確認資產列入企業財務報表進一步鋪路,也預示相關政策架構日益成熟。
北京、貴州、上海等地相繼發布有關推動資料要素市場發展的地方政策,因地制宜、先行先試、搶佔先機培育產業。其中,今年以來,上海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額不斷攀升,8月單月交易額超過1億元,數據交易「上海模式」漸成。
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推進新型基礎建設行動方案(2023-2026年)》,將重點領域進一步拓展為「新網路、新算力、新數據、新設施、新終端」五個方面。其中,在建置數智融合的高品質資料基礎設施方面,提出率先創建國家級數據交易平台。
賽迪智庫資訊化與軟體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蒲松濤向記者表示,在政策支持下,人才、資金、數據等各類要素將加速向數位經濟領域集聚,我國數位經濟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資料資源要素化打通「數實融合」資料供給堵點
資料交易是實現資料資源要素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數據交易機制尚未成熟,供需匹配效率低,仍是現實。
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資料顯示,全國註冊登記的各類資料交易機構有52家,但由於資料具有權屬複雜性、價值相對性和內容時變性等顯著特徵,資料交易機構還面臨模式落地難、規模做大難、風險管控難、合規營運難等突出問題。
一方面,資料合規成本高造成企業“不敢交易”,擁有高品質數據的企業為了規避資料權屬、資料安全等潛在風險,不敢對外交易數據,造成有效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數據合理定價難造成企業「不願意交易」。由於資料價值難以直接衡量,供需雙方難以達成較合理的成交價格,且資料來源方交易資料的動力不足。根據相關機構統計,2022年,我國資料交易額僅700億元,難以滿足企業用數需求。
對此,國家資訊中心專家表示,大力推動數位科技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須系統性化解「企業用數難」的現實困境,以高效率的市場配置實現高品質的數據供給,讓實體經濟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數位轉型中急需的數據要素,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優勢,多措並舉激發「數實融合」的創新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