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電梯、腦機介面、虛擬世界…「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來科技」何時照進現實?
1930年的一部科幻小說《天堂與鐵》預測了全自動汽車:一個神秘島嶼天堂裡,所有的汽車、卡車、起重機以及輪船都是自動駕駛的。1957年出版的《對話》中,科幻小說家史丹尼斯瓦夫‧萊姆描述了類似現代智慧型手機早期版本的小型便攜式電視。
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推出的科幻小說《雪崩》,而我們如今逐漸熟知的「元宇宙」就源自於這部小說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兩個概念…
曾被我們視為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後來成為了現實的實際描述。科幻作品所描繪的場景和情節,常成為科技發明的靈感來源。浩如煙海的科幻作品中,還有哪些科技想像,將在下一個世代走進現實?
10月22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系列活動-「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來科技」在成都正式發布。科幻作家劉慈欣、江波,科幻學者劉兵、嚴鋒、吳岩,加拿大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及美國科幻編輯尼爾·克拉克等中外科幻大家在發布會現場分享了評選過程和感受。
為期一個多月的評選,吸引了17位科幻大咖參與提名與評審,超過35萬人次參與按讚。最終,在今年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2》中驚艷亮相的太空電梯,在公眾點讚排名中一馬當先,獲評「最受大眾期待的未來科技」。
圖片來源:主辦單位供圖
“科技發展到現在,人類本身並沒有什麼改變”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曾被科幻小說反覆書寫的世界,過去人們對於科技的大量想像已經進入現實,然而,科幻迷對未來的暢想不會止步於此。
上榜「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來科技」的依序為:太空電梯、賽博空間(虛擬世界或元宇宙)、腦機介面、奈米機器人、生物電腦、人體冬眠、機械外骨骼(動力裝甲) 、戴森球、量子電腦、腦庫。
圖片來源:主辦單位供圖
「太空電梯也是我最期待的未來科技。」羅伯特·索耶發言表示,「在未來三千年之內我們都將看到太空電梯的發展——上千公里的太空電梯將我們的地球連向了太空,讓我們上天成為了可能。透過太空電梯,我們能到達、觸達太空。”
圖片來源:主辦單位供圖
科幻作家江波認為,未來科技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遙遠的想像,例如“超光飛行”,基於我們對科技的理解是無法實現的。另一種就是逐漸滲透在現實中的科技,例如元宇宙、腦機介面。甚至元宇宙、太空電梯在榜單上的PK(比拼),讓人想到祖克柏和馬斯克「打擂台」。
「我喜歡未來,但我喜歡的未來是一個進行中的未來,也就是說包含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那樣一個未來,這是我喜歡的未來,而不是一個孤立的未來。」嚴鋒說,「我喜歡遊戲、喜歡科技,遊戲怎麼和科技結合,我覺得這是最吸引我的一個未來,我一直在想像一個遊戲的未來形態,所以我投虛擬實境一票,這個虛擬實境不是自我封閉的,它與現實世界不斷融合、互動。”
當下仍能為劉慈欣帶來未來感的科學技術是什麼?劉慈欣表示,他很關心兩項技術,一項是航太科技,另一項是改變我們人類本身的技術。
「航太技術就是我們如何擺脫地球的引力升天,現在最大的技術困難就是在地球的引力上,只要把引力以低成本的方式擺脫掉,航太事業就能夠發展起來。」劉慈欣解釋道,「至於我為什麼關注’改變我們人類自身技術’,是因為科技發展到現在,人類自身並沒有什麼改變。我們仍然是摩登原始人,在進化上我們還是按照生物學的步驟來走。但是將來通過分子生物學、透過人機聯繫,可能改變我們的生理特徵,進行人的進化,這可能是對人自身很大的提升,當然也可能改變我們的文化、文明等。”
以前強調知識學習,現在強調學習知識
一位年輕的觀眾向台上嘉賓提問,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原始人掌握生存狩獵的技能大概需要不到一年的時間,而現在我們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概念,人們發現時間越來越不夠用了。未來我們獲取知識、學習的場景會是什麼樣子?
「將來我們可以把這個東西注入腦袋裡邊,瞬間我們就可以獲得這些知識。」吳岩回應了現場觀眾的提問,「但這個方法最重要的缺點,在於沒有經驗只有知識。沒有經驗,你就會有很多東西無法對準,必須要操作一下。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這段時間是一定要的。如果這個經驗必須用上,那麼就一定要終身學習。”
劉兵認為,其實現在的基礎教育領域裡已經有了許多的變化,例如中小學的科學教育,以前強調知識學習,現在強調學習知識。因為知識始終在改變,很多會(變得)陳舊,而透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培養一種能力,就像學會騎車、學會游泳一樣,紙上談兵始終學不會,必須具有切身體驗的過程。
科幻作家劉慈欣圖片來源:主辦單位供圖
「根據人類學家深入現在殘存的原始部落的研究發現,遠沒有那麼簡單。」劉慈欣回應稱,「原始人的知識量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小,包括各種植物的識別、對動物足跡跟踪、對自然災難的應對……一個現代人要想真正地掌握原始生活的生存技能,可能十幾二十年都不夠。所以真正想達到原始人能生存的地步,並不比我們從一個小學生成長為一名醫生、一名工程師容易。這就是經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