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工程對數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
在安徽合肥召開的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介紹了中國深空探測未來15年的計劃。吳院士透露,未來15年,中國深空探測將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運載技術等三個領域論證實施十大工程任務。
具體包括:嫦娥六/七/八號探月工程四期、國際月球科研站、載人登月、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天問二號小行星採樣探測、近地小行星防禦、天問三號火星採樣、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太陽系邊際探測。
在運載領域,我國將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工程,突破10公尺箭體直徑、大推力液態氧甲烷引擎等關鍵技術,使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25噸級提升至150噸級,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
其中近地小行星方防禦方面,將針對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一極小概率、極大危害事件,對一顆數千萬公里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行軌道,並在軌道進行撞擊效果評估,實現「撞得準,推得動,測得出,說得清」。
在此之前,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系統研究院院長陳琦曾披露了我國近地小行星防禦的發展藍圖,計劃在2030年實現一次對小行星的動能撞擊,2030-2035年間實現推離偏轉, 2045年前初步具備小行星軌道控制能力。
國家太空總署副局長吳艷華表示,我國將著手組成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共同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為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我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可望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一是揭示撞擊目標動力學演化規律,探測目標小行星的軌道特徵。
二是揭示撞擊目標固有特性,探測目標小行星的形狀、大小、組成和結構。
第三是揭示撞擊動量傳遞規律,進行地形變化、濺射物分佈等牆擊效應研究。
2022年9月27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執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小行星防禦演習,使用一顆名為「DART」的衛星,撞擊了1,100萬公里的一顆直徑160米的小行星,並改變了其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