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隱性傷害:印度洋珊瑚白化深度創歷史新高
印度洋發現了從未見過的深層珊瑚白化現象,這與海水溫度上升有關。這挑戰了人們先前對深海珊瑚復原能力的看法,並強調了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廣泛影響。
珊瑚受損的證據是在2019 年11 月的一次研究巡航中觀察到的,在此期間,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使用配備了攝影機的遙控水下航行器監測海洋表面下的珊瑚健康狀況。圖片來源:普利茅斯大學
科學家在印度洋海面下90多公尺(300英尺)處發現了已知最深的珊瑚礁白化證據。這種損害–歸因於印度洋偶極引起的海溫上升30%–損害了海底某些部分多達80%的珊瑚礁,而這些珊瑚礁位於以前被認為能夠抵禦海洋變暖的深度。
然而,科學家說,這是對海洋溫度上升給我們的海洋造成危害的嚴酷警告,也是對氣候變遷對整個自然造成的隱性損害的嚴酷警告。
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研究人員在10 月16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強調了這項發現。
來自水下攝影機的影像被即時傳輸到研究船上,讓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小組第一次看到了被漂白的珊瑚。相反,在深海珊瑚礁白化的同時,他們觀察到淺海珊瑚礁沒有受到傷害的跡象。資料來源:普利茅斯大學
普利茅斯大學物理海洋學副教授、計畫負責人菲爾-霍斯古德(Phil Hosegood)博士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人們一直認為深海珊瑚對海洋變暖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因為它們棲息的水域比海面溫度低,而且被認為會保持相對穩定。然而,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因此,世界各地類似深度的珊瑚礁都可能受到類似氣候變遷的威脅。
在加菲爾德-韋斯頓基金會(Garfield Weston Foundation)和貝爾塔雷利基金會(Bertarelli Foundation)的支持下,該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印度洋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在研究巡航中,他們結合使用現場監測、水下機器人和衛星產生的海洋學數據,以進一步了解該地區獨特的海洋學及其支持的生命。
珊瑚受損的第一個證據是在2019 年11 月的研究巡航中觀察到的,在此期間,科學家使用配備攝影機的遙控水下機器人監測海面以下的珊瑚健康狀況。
這段影片顯示了中印度洋海面下90 公尺處海底珊瑚受損的情況。這段影片是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科學家們在2019年11月的一次研究巡航中拍攝的,在此期間,他們使用配備了攝影機的遙控水下航行器監測海面以下的珊瑚健康狀況。圖片來源:普利茅斯大學
水下攝影機的影像被即時傳輸到研究船上,讓研究小組第一次看到了被漂白的珊瑚。相反,在深層珊瑚礁白化的同時,他們觀察到淺水珊瑚礁沒有受到傷害的跡象。
在隨後的幾個月裡,研究人員對考察航行期間收集的一系列其他數據以及衛星監測海洋狀況和溫度的資訊進行了評估。
研究強調,雖然在此期間海洋表面的溫度幾乎沒有變化,但由於整個赤道印度洋的溫躍層加深,海面下的溫度從22°C 上升到29°C(72°F 至84°C)。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克拉拉-迪亞茲說:”我們的記錄明確表明,這次白化現像是由溫躍層加深引起的。這相當於厄爾尼諾的區域性現象,而由於氣候變化,這些週期性的變化正在被放大。今後,這裡和其他地方的深海白化現象可能會變得更加規律”。
海洋生物學講師、該研究合著者尼古拉-福斯特博士補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中生代珊瑚生態系統很容易受到熱應力的影響,並提供了氣候變遷對海洋各部分影響的新證據。中生珊瑚白化現象的增加最終將導致珊瑚死亡,並降低這些珊瑚礁的結構複雜性。這很可能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及這些珊瑚礁為我們的星球提供的重要生態系統服務的減少”。
在計劃於2020 年和2022 年進行的巡航中,大學的研究人員回到了相同的區域,發現大部分珊瑚礁已經恢復。儘管如此,他們表示,加強對深海海底的監測至關重要,儘管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複雜工作。
隨著淺水珊瑚受損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不斷增加,人們曾期望中層珊瑚–在海面下30-150米(100-500英尺)之間發現的珊瑚–能填補空白,為生態系統帶來益處。
然而,這項研究強調,情況可能並非如此——由於全球各地的深水珊瑚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充分研究,類似的破壞性白化事件可能會被忽視。
霍斯古德博士補充說:”一個地區的海洋學受到自然週期的影響,而氣候變遷又放大了自然週期。目前,在厄爾尼諾現象和印度洋偶極子的共同影響下,該地區正在遭受類似甚至更嚴重的影響。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阻止溫躍層的加深,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擴大我們對這些變化將對整個環境產生的影響的了解,而我們對這些環境的了解卻少之又少。面對快速發展的全球變化,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