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創新藥咽喉,試驗猴究竟是怎樣一門生意?
世人皆知期貨投資風險極大,可試驗猴價格波動卻絲毫不亞於期貨投資。疫情前,醫療試驗所使用的食蟹猴價格僅8000元左右,但疫情爆發後,試驗猴價格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就漲了30多倍,達到每隻23萬元;如今疫情消退,國內試驗猴緊供需緩解,猴價也已降至10萬元之內。
猴價暴漲暴跌之間,有的公司靠實驗猴年入8億元,申請IPO上市;有的企業瘋狂「屯猴」後淨利縮水7成。究竟投資人該如何看待試驗猴?這又是怎樣的賽道呢?
01
猴子掐住了創新藥的咽喉
猴子在創新藥產業中扮演者怎樣的角色呢?患者的完美替身。
實驗用猴主要包括食蟹猴和恒河猴,由於與人類在生理構造上十分相似,往往被藥企當作人類的替身,廣泛應用於臨床前研究。
與老鼠、兔子等囓齒類動物相比,實驗猴和人類有著更高的身體結構相似度和基因相似度,幾乎所有人類會感染的疾病和病毒,實驗猴都可以被感染,這使得應用實驗猴進行的臨床前試驗更精準。
在1960年代,當時人類藥物的臨床前試驗僅在大鼠身上進行,一款治療孕婦孕吐的藥物沙利度胺在經過大鼠試驗後被獲批上市,然而它卻造成了悲慘的結局:全球3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新生兒因沙利度胺的副作用而成為四肢異常短小或缺失的「海豹兒」。這一切全因大鼠與人類基因差異過大。
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各國政府紛紛提高了藥物臨床試驗准入標準。如FDA要求一款藥物或疫苗在囓齒動物(如大鼠或小鼠)和非囓齒動物(如狗和猴子)身上都進行過測試後,方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我國也明確規定所有新藥的研發必須得到在非人靈長類身上獲得的可靠結論後,才能進入臨床研究。
從那時起,實驗猴就成為一款新藥誕生的必備組件。
另一方面,由於大分子生物藥和疫苗等針對的標靶在物種間的保守度比較低,小分子化藥試驗中運用廣泛的小鼠模型的試驗結果與人體匹配度較差,進一步促使實驗猴子成為大分子藥物臨床前試驗的首選。
根據統計,一項生物藥臨床前研究至少用到60隻實驗猴,其中重複給藥28天的毒理實驗需要約40隻猴子,如果繼續做藥物代謝實驗,則還需要約20隻。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猴子都可以成為實驗猴子。鑑於科學實驗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對實驗猴攜帶的微生物及寄生蟲進行控制,還要確保遺傳背景明確或來源清楚,因此必須進行嚴格的人工飼養、繁殖,野生猴需要透過人工幹預,繁殖兩代後才能被當作實驗猴。
此外,猴子與人類似,繁衍週期很長。一隻猴子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4年時間:猴子受孕、懷孕需要半年,通常情況下每胎只產1仔,生出來的小猴子要年滿3歲才可以進行實驗。生長週期長、繁殖速度慢等特性讓實驗猴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產量,也讓其成為堪比晶片的「科技戰略資源」。
圖:世界野生靈長類動物分佈,來源:國信證券
在過去,東南亞野生猴主要出口到我國,現在韓國、日本等國也加入猴資源的爭奪,柬埔寨、越南等猴源國明顯加強了出口實驗猴的管理。
由於歐洲和美國幾乎沒有野生猴源,因此它們是全球試驗猴的最大消費者。美國早在2002年就將實驗猴列為戰略資源,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了7個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約有靈長類動物3.5萬隻,其中實驗猴2.5萬隻,同時每年也進口實驗猴超過3萬隻。
準確扼住創新藥咽喉的試驗猴,已然成為最重要的醫療策略資源。
02
猴以稀為貴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實驗猴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
疫情期間,疫苗、新冠藥的研發需求激增,光是2021年一年,中國臨床試驗登記數量就達到了3358項之多,就算只有1000個項目需要使用實驗猴,按每個項目60隻實驗猴計算,一年就需要6萬隻實驗猴。
縱觀整個供應鏈條,中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實驗猴養殖國家,也是最大的實驗猴出口國。我們每年從東南亞進口野生猴,透過培育養成實驗猴,再將其出口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充當了試驗猴「賣水人」角色。從2017年至2019年,中國都是美國最主要的試驗猴供給國。
圖:2017-2021年美國試驗猴進口一覽,資料來源:中郵證券
而受疫情影響,2020年1月26日,我國正式禁止了野生動物的買賣,實驗猴進出口業務也宣告暫停。這直接導致東南亞種猴進不來,中國的實驗猴也無法出口海外,進而對全球實驗猴產能造成衝擊。
實驗猴養殖與消耗失衡,導致全球出現實驗猴供不應求的局面。國內實驗猴的價格從2019年底的3萬元左右,上漲至最高23萬元,美國實驗猴的價格更是提升至約6萬美元(42萬人民幣),漲到了疫情前的約15倍。
除疫情因素外,近幾年全球生醫產業中大分子藥物和新製藥技術進入發展快車道,必須使用實驗猴進行藥物安全性、藥效等評估,也是試驗猴子需求量激增的另一重推力。
在實驗猴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各大生物醫藥公司都將實驗猴視為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來考量,甚至開啟「搶猴」大戰。尤其是國內的CXO巨頭,出於對關鍵實驗模型資源儲備、成本控制以及非臨床CRO業務擴張需求,紛紛砸下巨款囤猴。
2019年藥明康德子公司蘇州藥明以8.04億元對價收購蘇州康路生物100%股權而擁有了約2萬隻的實驗猴,成為國內食蟹猴飼養存欄量最大的企業之一;
2021年,康龍化成分別以1.1億元人民幣及2.06億元人民幣,先後拿下肇慶創藥50%的控股權以及康瑞泰(湛江)生物100%股權,截至2021年底,康龍化成實驗猴存欄接近1萬隻;
2022年4月,昭衍新藥以18.05億元完成了對廣西瑋美生物和雲南英茂生物各自100%股權的收購,獲得1.96萬隻實驗猴,加上此前廣西梧州新建的可以容納1.5萬隻猴子的繁殖基地,昭衍新藥手中猴子的總量達到3萬到4萬隻。
雖然從整體數量上來看,CXO龍頭收購的猴場不是很多,但各地大型猴場以及相對優質的種源基本上都被各大CXO企業直接或間接控制,大多不進行對外銷售,進而導致很多中小型CRO或後入局者用猴成本大幅提高。
美迪西因沒搶到猴場,只好直面不斷上漲的猴價,2021年其臨床前CRO業務的直接材料成本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94.79%。相較之下,手中有猴的昭衍新藥,在生物資產公平價值加持下,2022年扣非淨利潤成長超過了92%,創下歷史最高。
對CXO而言,擁有的實驗猴資源越多就越容易贏得市場主動權,甚至可以作為策略資源來壟斷。
然而,疫情之後,新冠疫苗、用藥研發總量回落,國內猴價大幅“跳水”,也讓此前高位囤猴的CXO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2023年上半年,「猴老大」昭衍新藥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近1.8億元,扣非淨利下滑77.72%。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猴價已經恢復,但國際猴價依然很高,兩者之間有著極為明顯的差價。這也是為何國內CRO公司能夠率獲大單的原因,畢竟咱們有猴的優勢。在我國沒有恢復試驗猴出口之前,這種差價將會加速國外CRO訂單向國內轉移,擁有實驗猴資源的CXO公司都有望獲得更多的海外製藥公司的研發訂單。
03
爭議與未來
在試驗猴身價水漲船高之際,關於動物實驗的批評和爭議也一直伴隨左右。
一方面儘管實驗猴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但人與實驗動物畢竟存在生理、壽命、疾病譜等的差異,某些藥物在實驗動物上起效不代表在人類上就能有效。且許多疾病的動物模型有缺陷或缺失,如阿茲海默症,其主要症狀是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但實驗猴是否具有「認知」和「精神」則極具爭議。
另一方面關於動物實驗尤其是活體解剖實驗的道德倫理爭議也一直存在。由於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施壓,全球臨床前CRO巨頭查爾斯河就被迫關閉了在英格蘭的猴子養殖場,全球唯一還在將實驗猴運送至世界各實驗室的法國航空公司也停止了運送。
此外,也有公共衛生學者提出,實驗動物管理不當可能傳播人畜共通病原體,有引發公共衛生危機的風險。
在爭議之下,美國走出了危險的一步。2022年12月下旬,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法案,新藥不需要在動物身上試驗就能獲得FDA的批准。
這看似是在解決之前的各界的質疑,其實也是在降低美國製藥業被猴子卡脖子的風險。不過,未經動物實驗就將藥物作用在人體的危險性顯而易見,因此就必須出現一種新的技術來進行替代。現階段,業界將解決問題的關鍵放到了人工智慧、器官組織晶片、類器官等新興領域。
器官晶片是利用微流控技術控制流體流動,結合細胞與細胞相互作用、基質特性以及生物化學和生物力學特性,在晶片上建構三維的人體器官生理微系統。
圖:一種肺部晶片,來源: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
目前,肺晶片、腦晶片、肝臟晶片、腸道晶片、腎臟晶片等器官晶片都已被研發成功。其中,由於肝臟是藥物的主要代謝器官,肝晶片被視為最有望替代實驗動物、用於藥物毒性試驗的選擇。同時,國內外均有研究所開發出基於深度學習的藥效預測系統,可模擬出人體和動物體內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從而預測藥物的毒性和療效,目前已在臨床前研究中得到驗證。但何時能真正的全面替代試驗猴,則依然需要時間的沉澱。
千百年來,動物實驗一直都是醫學研究中必要的一環,幫助人類更好地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儘管長期趨勢看,充滿爭議的動物實驗或將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台,但短期而言,試驗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醫療資源,它也依然是CRO公司降低成本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