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Google破格錄用的華人高中生卻申不上美國頂尖大學?
美國ABC電視台第七頻道,新聞訪問節目「Getting Answers」直播間裡,Stanley Zhong 和他的父親Nan與主持人相對而坐。鏡頭中,這個剛從高中畢業的18歲華裔男孩面帶微笑,談吐自信大方,正邏輯清晰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顯露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從容。
這兩週,Stanley Zhong的名字正在社群網路上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幾乎所有的北美華人家長微信群、朋友圈、以及各大論壇都在轉發熱議著他的經歷:
畢業於矽谷著名公立高中Henry M Gunn High School的Stanley成績拔尖,SAT和GPA接近滿分,多次獲得Google、MIT等國際頂級編程賽事大獎,也創建了自己的Startup,甚至剛高中畢業就被谷歌看中,特招錄用他為軟體工程師。可就是這樣一位足以用「程式設計天才」來形容的少年,在申請大學時,竟然連續遭到16所大學計算機類專業拒絕,除了斯坦福、麻省理工、卡內基美隆等排名頂尖的院校,就連加州大學UC係也幾乎全軍覆沒。
一面是紛至沓來的冰冷拒信,一面是有目共睹的亮眼成績。這巨大矛盾和離奇遭遇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範圍,也讓Stanley的父親Nan陷入巨大的困惑和疑慮:美國高校到底是以什麼標準在招收學生,錄取流程是否公正公平,又有多少暗箱操作是我們不知道的?
9月30日晚上,Nan把兒子的經歷分享在Palo Alto一個本地家長群裡,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件事迅速引發北美華人熱烈討論,其反響的巨大程度遠遠超乎了Nan的意料:「到星期天,也就是第二天,這個消息就傳遍了美國各大地區。我在西雅圖,芝加哥,紐約,中國還有迪拜等地的朋友給我來電來信,說他們在當地華人家長群裡看到這個消息。看來對這個事情大家真的是非常關心,確實也是切到了大家的痛處。我也收到了大約20位家長發來的郵件,表達他們的支持。”
這兩天,矽星人也聯絡Stanley 的父親Nan,在對話中,他與我們分享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自己的心路歷程。
來自Nan Zhong在社群的分享自學編程,創立公司,18歲成為Google L4
翻開Stanley的漂亮履歷,他的出色程度不由令人驚嘆:
SAT 1590(滿分1600), GPA (Unweighted / Weighted) 3.97 / 4.42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入圍者(全美前1%)晉級Google全球程式挑戰賽Google Code Jam半決賽帶領團隊在麻省理工最硬派AI程式設計比賽MIT Battlecode 中獲得全球高中組第2名,全美第1名成立電子簽名新創公司RabbitSign建立非營利組織教導低收入的孩子學程式設計學校競賽程式設計俱樂部主席
Stanley在MIT Battle Code比賽現場,圖片來自Nan Zhong
Nan說,儘管自己是電腦專業科班出身,但Stanley入門程式設計則完完全全是靠自學(據Stanley自己說是啟蒙於玩「我的世界」遊戲),他也向我們分享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年暑假,Stanley主動提出想為爸爸做點事。Nan當時正在做一家幫助消費者進行保險比價和購買的平台,起初聽到孩子這樣說,他「根本沒指望能做什麼東西出來,真實想法是,只要別玩遊戲,幹啥都行」。於是他請Stanley使用特定工具把網站流程走出來,使用戶填寫資訊就可以拿到保險報價。
“沒想到過了幾天,他搗鼓搗鼓還真就給做出來了,而且質量還挺好”, Nan說,“那是我第一次真的很吃驚,因為我從來沒教過他,他的coding都是自己學的,寫出來的品質並不比我差。」一週後,他直接給Stanley的程式碼權限並正式投入使用。那一年,Stanley只有11歲。
另外一次是19年,家裡在國內探親,剛好需要簽一份文件時, Nan的信用卡被風險提示而無法通過,DocuSign用不了。回程的飛機上,他試探性地問兒子要不要試試看寫電子簽名程序,提示就只有一句「看看AWS(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能不能用」。結果四周後到了聖誕節假期,Stanley再次做出來,前後端全部一人獨立完成。
所以當面對網路上除了支持,也同時出現的各種質疑聲時,Nan無奈地笑著說:「還有人說這一切是我替他操辦的,這個說法真把我給逗樂了。Stanley 14歲那年我就跟他比試過一次。我們一起參加同一個程式設計比賽,我做完最簡單的第一題的時候,他已經做完那一道,另加四道更難的題。那時候我就知道我跟他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了。編程這方面,他比我強。” 至於偏科,Nan表示,“他的GPA 將近4.0,我實在不知道偏科的定義是什麼。”
而Stanley的電子簽名專案從雛形到正式創建公司RabbitSign,是因為疫情期間,他看到許多人被困家中,e-signing的需求很高,導致DocuSign這類公司股票狂漲。這個男孩覺得,危難時刻,不該給大家幫忙嗎,怎麼好意思收那麼多錢呢?Nan告訴矽星人,「這和他們這代人看問題的角度有關,我跟好幾個人聊過,大人會從商業價值的角度考慮賺不賺錢。而他想的是,這件事也沒有多難,我可以做一個免費的出來給大家用。”
Stanley在電視台訪談中講述自己的創業經歷,圖片來自ABC 7
他的才能很快就被嗅覺敏銳的矽谷科技巨頭們發現。
在AWS對Stanley的電子簽名項目做Well Architected Review時,評估專家被驚艷到了:review過成百上千個案例,這個小男孩的代碼無論從有效性還是安全性都是數一數二的,不亞於幾百個工程師團隊做出來的產品。於是專案繼續被推薦到AWS做成功案例研究,而評估人員也打來電話,希望推薦Stanley本人到亞馬遜當L5級工程師。
這讓Stanley想起,自己五年前曾收到過一個Google recruiter的面試邀請,對方從GitHub看到Stanley的聯絡方式,但並不知道那時的他才只有13歲。由於不到法定年齡,那位招聘員說,“等你到18歲再來吧!”
Stanley五年前回覆Google recruiter的郵件,圖片來自ABC 7, 版權屬於原作者
18歲的Stanley聯繫了回去。按照對等L4參加了面試,並順利拿到offer,正式成為Google的全職軟體工程師。要知道,達到Google L4級別是需要博士畢業或有多年工作經驗的,Stanley小小年級就取得如此成績,足以證明實力已得到權威官方相當程度的認可。
Stanley Zhong收到的Google Offer,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申請遭連拒,亞裔學生優秀就要被「反向歧視」?
但是,這個學科成績突出,比賽所向披靡,心懷社會責任感,被亞麻和Google搶著要的自驅型編程天才,卻曾在今年上半年申請大學時連遭16所高校拒絕。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Nan說,由於Stanley非常獨立,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學業計畫。以孩子的水平,申請學校應該不算什麼難事,他覺得有一天就會來報告好消息。“但是等啊等,一直沒來說,我一問才知道這些學校全把他拒了。”
Stanley一共申請了18所學校,拒絕他的有: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CMU、康乃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華盛頓大學、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LA、UCSD、UC Davis、 UC Santa Barbara;對他發出錄用通知書的只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馬裡蘭大學這兩所。
Stanley曾收到的UC Davis拒信,圖片來自ABC 7,版權屬於原作者
Stanley覺得,如果只是幾所學校拒絕,例如Stanford、MIT、CMU這些歷來門檻很高的其實也能理解,但如果是包括UC系全部在內呢?又或是,“拒信可以提供合乎邏輯的理由,告訴我哪裡不夠好,哪裡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無從得知,沒有任何人知道。”
不過,當下他還是決定先暫時收起疑慮,去UT報道。也就是在參加UT新生訓練時,上帝為他打開了那另一扇窗,Google的橄欖枝遞了進來。
看著兒子經歷了這幾次起起伏伏,Nan決定,還是要把這件事分享出去, 「如果一個優秀的學生只有10%的學校錄取他,那這個保險係數是相當低的。將來跟他類似條件的說不定就會連一個錄取的都沒有。」他覺得Stanley某種程度上還算是幸運的,如果同樣優秀的孩子,沒有拿到Google offer,也像這樣申請受挫面臨沒學可上,他的人生該怎麼辦呢?“Stanley的遭遇也許對更多的華人家長有參考價值,我們需要呼籲錄取過程透明、公正、公平。”
於是正如前文所說,也許是因為太有共鳴,從矽谷到整個加州、再到全美,人們的關注和討論如潮水般湧來,不少ABC、CBS這樣的美國主流媒體也紛紛報道,更有許多家長寄信給Nan分享了他們孩子的類似遭遇。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GPA 4.0的華裔小朋友,同樣拿了很多程式設計大獎,各項活動都非常優秀,申請大學時居然無一錄用,最後只能去上社區大學。「你能想像嗎?一個成績將近滿分的學生,最後要去讀Community College。」Nan表示不能接受,「得有一個說法吧,不能說你大筆一揮拒了,人家這麼多年的辛苦就白泡湯了。對前途這麼大的影響,這個孩子不得不走一條很彎曲的道路,這是很不合理的。”
在社群網路上,許多KOL也紛紛為此發聲。X軟體工程師Daniel Francis在X發文表示,“美國大學公然的種族歧視令人難以置信,不能因為受害者是亞裔孩子就置之不理”,得到馬斯克的跟帖贊同。
圖片來自X集合家長發聲,呼籲改變
Nan覺得他應該站出來,把大家聚在一起共同發聲。
他建造了一個名為「College Admission Transparency」的微信群組,短短一週不到就有將近400人加入。大家分享著對Stanley的支持,感同身受的經驗與見聞,熱烈探討著應該如何用行動來改變這些不公義的現狀。每天,這個群組都有幾百條對話。
這位清華理工科出身的父親還製作了清楚詳細的PPT文檔,寫出家長們的短期和長遠目標,以及下一步該怎麼做。
「我們希望的是增加學校入學過程中的透明度。現在被拒了沒有任何解釋和理由,也沒法做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如果把高校錄取認為成一個權利,那麼民主社會賦予的權利都需要制衡。現在美國的高校錄取是黑箱操作,是不能讓人放心的,沒有製衡的權利會很可怕。”
Nan在PPT中解釋訴求
那麼該如何增加透明度呢?Nan表示,可以說明拒錄的原因,也可以請獨立的第三方監管,在入學過程中進行抽查。“這樣能起到震懾作用,讓他們知道,胡來是會追責的。現在沒有任何後果”,“我們希望能與高校建立公開平等的對話,未來也許還會集合印度家長一起發聲。”更長遠有些,也許可以為有天賦的孩子探索一條不倚賴傳統教育的路徑。
目前,Nan已向美國教育部遞交了訴訟(civil right discrimination claim),Stanley的案例也已經在9月28日的國會聽證中提交給了眾議院的教育委員會。Nan已經組織過一次線上/線下群會議,當地10月15號週日,會有第二次更大規模的見面會,大家一起分工協作,把計劃付諸行動。
Nan覺得需要有人挑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實中有這種遭遇的孩子和家長通常選擇息事寧人,久而久之聲音會更微小。「有些支持我們的公益組織,說遇到的第一關就是「找不到原告」。」一開始Nan也考慮,如果把Stanley的經歷當作一個「悲劇」來分享,他的精神壓力會很大,「沒想到要分享大家還是對他的鼓勵和讚揚多」。
不過Nan也說如果Stanely沒拿到Google offer,自己可能也沒勇氣做這件事,「就好像定位在一個不成功的狀態,把他的痛處亮給人看。」他一直謙虛地表示自己兒子真的很lucky,但看過這個男孩在電視訪問裡的睿智、誠懇和談吐、學識後,很多人都覺得,幸運的反而是Google。
根據美國「學生入學公平組織」2018年的數據,「一名亞裔學生有25%的錄取幾率,若為白人,該幾率為35%,若為西班牙裔,幾率升至75%,如果他是非洲裔,被錄取可能性竟高達95%」。今年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結果推翻了大學招生採取平權行動的做法,並裁定考慮種族因素,特意對部分少數族裔給予「照顧」的招生政策是違憲的。儘管如此,在現實中,Stanley這樣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
現在,Google軟體工程師Stanley Zhong已經入職一週了。
目前他還在參加線上新進員工培訓,Nan笑稱,「還沒找到感覺」。
我們祝福這個孩子有無比光明的未來。准在招收學生?又有多少暗箱操作是我們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