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減少兒童偏見的新方法
一組心理學家確定,兒童對不平等的理解會受到向他們解釋不平等原因的方式的影響。這項研究讓200 多名兒童了解了兩個虛構的社會經濟群體。研究結果表明,當一個特定群體被認定對造成結構性不平等負有責任時,兒童對經濟弱勢群體的偏見就會減少。因此,要就不平等問題與兒童進行有效溝通,就必須同時強調系統性原因和造成這些原因的群體。
心理學研究表明,了解不平等的根源可以減少對個人經濟背景的偏見。
一組心理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兒童對不平等的看法可能會受到向他們解釋不平等原因的方式的影響。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影響青少年如何看待較大社會問題的因素,並指出了減少對地位較低的經濟群體偏見的新方法。
紐約大學博士生雷切爾-萊辛(Rachel Leshin)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說:「在理解社會不平等現象時,成年人可能會考慮到結構性力量在起作用–例如,人們在思考不平等現象最初是如何產生的時候,可能會引用與傳統錄取相關的政策。但兒童並不一定以這種方式看待地位差異–當兒童被提示考慮結構性力量時,他們對這些結構的解釋往往與成人不同。”
「然而,我們的工作表明,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向兒童解釋驅動不平等的結構,他們可以以類似於成人的方式思考這些問題,」她補充道。”我們發現,這種方法還能減少兒童對低收入群體相對於高收入群體的偏見程度”。
兒童的不平等意識
長期以來的研究表明,兒童從小就能意識到不平等,並因此很快就形成與地位相關的偏見。例如,他們通常會更積極地看待那些來自高地位群體的人(例如,那些擁有更多物質資源的人或那些屬於他們認為更富有的群體的人),而且,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接受群體差異。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萊欣和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馬喬裡-羅茲(Marjorie Rhodes)研究了兒童如何推理經濟不平等,以了解對不平等的解釋如何影響兒童對不平等的反應,例如他們對低地位群體的感受,或是否想糾正不平等。在這個過程中,這項工作試圖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解釋來減少對地位較低群體的偏見。
研究方法和結果
為此,萊欣和羅茲招募了200 多名5-10 歲的兒童參與線上研究。在研究中,孩子們了解了兩個虛構的群體–“Toogits”(高地位群體)和”Flurps”(低地位群體)。作者指出,虛構群體通常用於測試兒童的態度,以減少與”真實世界”社會類別相關的偏見。這些群體被描述為財富和資源不同的群體,例如:
看到這個Flurp 嗎?這個Flurp 住在這棟房子裡。你知道嗎?長大了的Flurps 所做的工作只能給他們一點錢。因為Flurps沒有那麼多錢,所以這個Flurps的生日只得到了一雙襪子,他/她根本沒有能力開生日派對。
此外,還向孩子們展示了代表兩組人居住地的圖片,Toogit 住在一棟漂亮、光潔的房子裡,而Flurp 住在一棟不太美觀的房子裡。
為了閱讀兒童對不平等現象的反應如何受到解釋原因的影響,研究人員透過兩個虛構的群體,為兒童提供三種不平等解釋中的一種:一種解釋認為是結構性原因造成的,並稱地位高的群體是結構的創造者(即:”..、”……因為[高地位群體]很久以前製定的規則”);另一種認為是結構性原因造成的,但沒有指出其創造者(即”……因為很久以前製定的規則”);還有一種,即對照條件,根本沒有提供解釋(即”……很久以前就是這樣”)。
研究人員試圖了解這些解釋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對不平等現象的反應,包括他們對低地位經濟群體的偏見程度。
結果表明,只有將高地位群體認定為造成兩個群體不同境遇的催化劑的結構性解釋產生了顯著效果。與其他兩個條件下的兒童相比,這個條件下的兒童對這些虛構群體的偏見程度較低,認為地位等級制度較不公平,並選擇給予低地位群體更多的資源。
相較之下,聽到結構性解釋的兒童與沒有聽到任何解釋的控制條件下的兒童相比,他們的反應並沒有什麼不同,前者沒有將高地位群體作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而是提到了第三方,即”有權制定規則的人”)。
萊欣解釋說:「在與孩子討論不平等問題時,無論是與財富還是教育程度有關的不平等,重要的是不僅要找出導致不平等的結構性原因,如遺留入學問題,還要找出對這些結構的實施有影響力的群體。我們認為,這些發現可以用來更好地理解我們如何才能有意義地讓孩子們參與到不平等的問題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