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帶的土丘之謎:Arrokoth巨型結構的共同起源?
西南研究所(SwRI)行星科學家兼副所長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認為,在原始柯伊伯帶天體阿羅科斯(Arrokoth)較大葉片的外觀中占主導地位的約5公里長的大土丘非常相似,足以顯示它們有著共同的起源。SwRI的研究表明,這些”構件”可以為進一步研究行星形成模型提供指導。
這個柯伊伯帶天體的”積木”可能指向行星形成的流不穩定性模型的關鍵細節。
史特恩本週在聖安東尼奧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55屆行星科學分會(DPS)年會上介紹了這些發現。這些結果於9月26日發表在同行評審的《行星科學雜誌》上。
2019 年,NASA 的”新視野”號太空船近距離飛越了阿羅科斯。根據這些數據,斯特恩和他的合作者在阿羅科斯較大的葉片”韋努”上發現了12個土丘,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和反射率幾乎相同。他們還在該天體較小的葉片”Weeyo”上初步確定了另外三個土丘。
洛威爾天文台的威爾-格蘭迪(Will Grundy)博士是新視野號任務的聯合調查員,他說:”看到這個天體保存得如此完好,其形狀直接揭示了它由一組彼此非常相似的構件組裝而成的這些細節,真是令人驚嘆。Arrokoth看起來就像一個覆盆子,由一些小的子單元組成。
對柯伊伯帶天體Arrokoth的觀測表明,它是由大小相似的天體組裝而成的,這些天體在一個發生引力坍縮的局部區域以低速聚集在一起。這些發現支持行星形成的流不穩定性模型,並在西南研究所(SwRI)行星科學家兼副所長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進行了描述。圖片來源:New Horizons/NASA/JHUAPL/SwRI/James Tuttle Keane
Arrokoth的地質學支持行星形成的流不穩定性模型,在該模型中,碰撞速度僅為每小時幾英里,天體在太陽星雲中發生引力坍縮的局部區域緩緩累積,形成Arrokoth。
新視野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斯特恩說:”Arrokoth的土丘結構在大小和其他特性上的相似性表明,人們對它的形成有了新的認識。如果這些土丘確實代表了像Arrokoth這樣的遠古類地行星的構件,那麼類地行星的形成模型就需要解釋這些構件的首選尺寸”。
NASA的”露西”號木星特洛伊小行星任務和歐空局的彗星攔截器的一些飛越目標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始的類地行星,這可能有助於了解古太陽係其他地方類地行星的增生過程,以及它們是否與”新視野”號在柯伊伯帶發現的過程有所不同。
史特恩說:”重要的是,要在這些任務觀測到的類地行星上尋找類似土丘的結構,觀察這種現像有多普遍,從而為類地行星的形成理論提供進一步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