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貓的叫聲與以前想像的不同發聲原理與人類相似
人們曾經認為貓透過聲帶肌肉的週期性收縮來發出呼嚕聲,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貓不需要這種收縮。解剖學研究發現,貓的聲音帶有一個獨特的襯墊,使它們能夠發出低頻的聲音,這引發了我們目前對貓咪打呼嚕的理解的疑問。貓的喉部可以在沒有週期性神經輸入的情況下發出呼嚕聲。
貓是一種會發出多種聲音的動物:它們會喵喵叫、尖叫和打呼。從發聲的角度來看,喵叫和尖叫並不特別。它們的聲音是在貓的喉嚨或”聲箱”中產生的,就像人類和許多其他哺乳動物的發聲一樣。
與此相反,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貓的呼嚕聲很特別。半個世紀前的研究表明,貓咪的呼嚕聲是透過一種特殊的機制產生的–透過喉部聲帶肌肉的週期性收縮和放鬆,需要大腦持續的神經輸入和控制。
由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嗓音科學家克里斯蒂安-赫布斯特(Christian T. Herbst)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貓咪發出咕嚕聲並不需要這些週期性的肌肉收縮。
一項受控實驗室實驗的數據顯示,家貓喉部無需任何週期性神經輸入或重複性肌肉收縮,就能發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低音調呼嚕聲。觀察到的發聲機制與人類的”嘎吱嘎吱聲”或”發聲顫抖”驚人地相似。
赫布斯特說:”解剖學研究發現,貓的聲帶內有一個獨特的’墊子’,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樣一種體重只有幾公斤的小動物能經常發出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頻率(20-30赫茲,即每秒週期數)的聲音–甚至遠低於人類聲音產生的最低低音。”
這項研究的發現雖然沒有徹底推翻先前的理論,但清楚地表明目前對貓咪咕嚕聲的了解還不全面,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