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40年的保育支出未能改善哥倫比亞盆地野生魚類族群狀況
儘管哥倫比亞河流域的保育工作在過去40 年中花費了90 多億美元,但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表明,野生鮭魚和鋼鱗鮭的數量並沒有增加。雖然孵化培育的鮭魚數量增加,但野生、自然產卵魚類的數量並沒有淨增長,水力發電、過度捕撈和其他人類活動造成的問題使問題更加複雜。
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显示,40 年来,用于保护的 90 多亿美元通货膨胀调整后税款并没有使哥伦比亚河流域的野生鲑鱼和钢鳞鲑数量显著增加。
這項研究由俄勒岡州立大學農業科學學院的William Jaeger 領導,分析了50 年來的數據。研究表明,雖然孵化場飼養的鮭魚數量增加,但沒有跡象表明野生、自然產卵的鮭魚和鋼鱗鮭數量有淨增長。
這項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應用經濟學教授Jaeger 指出,一個半世紀以來,哥倫比亞河流域的硬頭鱒魚、奇努克鮭魚、銀鮭和紅鮭的數量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最初是由於過度捕撈,然後是從1938 年開始的水力發電,哥倫比亞主幹水道最低的水壩博納維爾大壩啟用。
“此外,耕作、伐木、採礦和灌溉也造成了地形變化和棲息地退化,使魚類面臨的問題更加複雜,”Jaeger 說,他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和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Mark Scheuerell 合作撰寫了這篇論文。
據估計,曾經有1600 萬條鮭魚和鱒魚從太平洋返回邦納維爾大壩以上的流域,但到了20 世紀70 年代,魚的數量已經不足100 萬條,這促使聯邦政府不得不進行幹預。
自然溪流環境中的硬頭鱒魚。資料來源:約翰-麥克米倫
1980 年的《西北電力法案》要求在考慮發電和其他目標的同時,也要考慮魚類和野生動物的目標。該法案成立了西北電力與保護委員會,負責制定由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收入資助的保護計畫。
1990 年代,哥倫比亞河的12 種鮭魚和硬頭鱒魚被《瀕危物種法》列為受威脅或瀕危物種,此後,恢復工作的成本和規模大幅增加。
研究人員說,以2020 年通膨調整後的美元計算,民眾的保護支出目前已超過90 億美元,這還沒有包括地方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所有支出。
“人們對所有這些努力的實際影響一直知之甚少,”Jaeger 說。「許多人長期以來一直擔心缺乏鮭魚和鋼鱗魚類恢復的證據。其中一個問題是,大多數評估恢復工作的研究都是針對特定物種、生命階段或地理區域的單一項目進行的,這限制了在流域層面做出廣泛推斷的能力。”
因此,Jaeger 指出,一個關鍵問題一直存在,其答案對於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決策至關重要: 是否有任何證據表明,野生魚類豐量的整體提高與整個恢復工作有關?
根據邦納維爾大壩(大壩上方流域的唯一入口)半個世紀以來的魚類回歸數據,證據並不支持肯定的答案。數據中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恢復工作的支出與野生魚類數量的淨增長有關。
西北電力與自然保護委員會設定的目標是到2025 年將該流域的鮭魚和鋼鱗鮭總數量增加到500 萬尾,但在2010 年代,邦納維爾大壩的年成魚回歸量平均不到150 萬尾。
Jaeger 補充說,雖然孵化場的生產有助於提高成魚的總體數量,但它也透過一系列機制對野生族群產生了不利影響,這些機制包括遺傳、疾病、對棲息地和食物的競爭以及孵化場魚類對野生魚類的捕食。
“出於多種原因,孵化場在恢復計劃中的作用是有爭議的,但結果確實表明,孵化場的生產與恢復支出相結合,與回歸成魚的增加有關,”Jaeger 說。”然而,我們發現,花費和孵化場釋放的成魚回游量加在一起並沒有超過孵化場本身所能帶來的回游量。我們研究了海洋條件和其他環境變量、孵化場的放流、孵化場放流魚類的存活率以及保護支出,我們沒有發現對野生魚類產生正面淨影響的跡象。”
即使是用於”持久”改善棲息地的支出,其目的也是為了讓自然產卵的野生鮭魚和鋼鱗鮭在多年內累積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