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可更快、更準確地檢測帕金森氏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診斷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新診斷方法,有望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方法在提供早期治療和減少人類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動物類似疾病的影響方面有著巨大的前景。

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納米通訊》雜誌上。
“這篇論文主要關注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但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將該技術擴展到廣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是兩個主要目標,”論文的高級合著者、明尼蘇達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的傑出麥克奈特大學教授吳相賢說。”我們的願景是為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開發出超敏感、強大的診斷技術,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早期檢測出生物標誌物,或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部署可以減緩疾病進展的治療劑。我們希望幫助改善數百萬受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的人的生活”。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瘋牛病和CWD(廣泛存在於鹿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堆積。檢測這些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對於理解和診斷這些破壞性疾病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的診斷方法,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組織化學,可能是昂貴的,耗時的,並且在抗體特異性方面有局限性。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的方法被稱為Nano-QuIC(納米粒子增強振盪誘導轉換),大大改善了先進的蛋白質錯誤折疊檢測方法的性能,如NIH洛基山實驗室的實時振盪誘導轉換(RT-QuIC)測定。
RT-QuIC方法包括用少量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搖動正常蛋白質的混合物,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蛋白質繁殖,並檢測這些不規則的蛋白質。明尼蘇達大學團隊使用鹿的組織樣本,證明了在RT-QuIC實驗中加入50納米的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可將檢測時間從約14小時大幅減少到僅4小時,並將靈敏度提高10倍。
一個典型的14小時的檢測週期意味著一個實驗室技術人員在每個正常工作日只能進行一次檢測。然而,由於檢測時間不到四小時,研究人員現在可以每天進行三次甚至四次測試。
擁有一種更快速和高度準確的檢測方法對於了解和控制CWD的傳播尤為重要,這種疾病正在北美、斯堪的納維亞和韓國的鹿群中蔓延。研究人員認為,Nano-QuIC最終可能被證明對檢測人類的蛋白質錯誤折疊疾病有用,特別是帕金森病、克雅氏病、阿爾茨海默病和ALS。
“該論文的高級合著者、明尼蘇達大學獸醫和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Peter Larsen說:”在動物和人類身上檢測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一直是我們社會的一個重大挑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這一真正令人興奮的時刻,新的、下一代的診斷測試正在為這些疾病出現。我們的研究所產生的影響是,它極大地改善了這些下一代測試,使其更加敏感,並使其更容易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