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在可持續發展努力方面存在差距
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在使世界成為一個對人類和環境都更好的地方方面,陸地上的進展比海洋上的進展更成功。這種差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強調了較富裕國家所享有的優勢可能正在破壞一種平衡。
在聯合國會員國於2015年通過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後,海洋方面的進展實際上放緩了。儘管如此,這些目標的建立是為了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和夥伴關係,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過到目前為止,《iScience》開放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高收入國家超過低收入國家的證據,導致全球不平等進一步加劇。
高級作者劉建國(Jianguo”Jack”Liu)說:”保持可持續性的分數很重要,MSU Rachel Carson可持續發展講座。為維持和改善地球上的生命而取得進展,在遠程耦合的世界中是一種微妙的平衡。”
在”水面以下和陸地生命的全球十年評估”中,研究人員發現保護工作和可持續地使用自然資源在陸地上有積極的結果,特別是在有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國家,如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亞。
“但令人驚訝的是,2015年之後,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進展放緩了,”主要作者、MSU系統集成與可持續發展中心(CSIS)的博士生張雨倩說。”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低收入國家落後了,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之間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大。防止和減少海洋污染以及與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分享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幾乎沒有改善。”
總體而言,陸地和水下生命的改善取得了進展。從2010年到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陸地和海洋上都取得了積極進展。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從中獲得的利益,以及阻止資源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使這十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估計翻了一番。
但是,引起關注和需要注意的是各國富人和窮人之間不斷擴大的差距。具體來說,小康國家實現了水以下生活指標的巨大增長,包括克羅地亞、岡比亞和立陶宛,而巴基斯坦、斐濟和湯加等國家在水的指標方面出現了重大下降。
該研究強調需要警惕,以了解全球在地方和國家層面上的進展,並了解為什麼一些國家在成功,而另一些國家卻在搖擺。
張說:”我們需要從整體上看,發現可持續性成功的驅動因素。這種理解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有能力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設計更明智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