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老年人經常使用互聯網與罹患癡呆症風險降低有關
紐約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的長期研究發現,老年人經常使用互聯網與癡呆症的風險降低有關。但這是要取得一個平衡,因為也有證據表明過度使用可能對認知健康有害。以前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在線參與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的下降,但他們只研究了短期效果。目前的研究考察了互聯網使用對認知功能和癡呆症風險的長期影響。

在正常的大腦老化中,”流動”的能力,如解決問題、思維速度和空間操作,在20多歲時達到頂峰,並逐漸下降,直到60歲時開始迅速下降。相比之下,”結晶”能力,包括依靠長期記憶而積累的知識和專長,通過工作、文化和生活經驗以及教育而增加;它們受衰老和疾病的影響較小。
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指的是思維、記憶和注意力方面的困難。當認知能力下降已經嚴重到足以乾擾社會和/或職業功能時,通常會診斷為癡呆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8154名年齡在50至65歲之間的沒有癡呆症的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7年以上的跟踪調查(中位數時間約為8年)。參與者的認知功能在每年兩次的訪談中被測試,他們還被問及他們使用互聯網的頻率,並被分為”常規”和”非常規”用戶。
研究人員利用他們的數據來研究互聯網的使用與定期和不定期使用者發展成癡呆症的時間之間的關係。他們還研究了每天使用互聯網的程度及其對認知的影響。
研究人员发现,在研究期间,痴呆症的总体发病率为4.7%,经常使用互联网和较低的痴呆症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与不定期使用相比,定期使用与大约一半的痴呆症风险有关,并且不受教育水平、种族、民族或性别的显著影响。
每天使用互聯網6分鐘至2小時的參與者患癡呆症的風險最低。而那些使用6至8小時的人顯示出最高的估計風險,這表明過度使用互聯網同樣對認知健康不利。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表明,在老年互聯網用戶之間存在著基於其使用情況的認知健康的”數字鴻溝”。到目前為止,關於認知健康方面的數字鴻溝的研究僅限於短期跟踪的橫斷面或縱向檢查,而且研究只考慮基線互聯網使用情況。他們通過描述癡呆症風險和基線互聯網使用之間的關係來填補這些空白,而且還研究了使用情況的變化是否與隨後的認知表現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發現的互聯網使用和認知健康之間的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關係。雖然研究人員發現了這兩件事之間的聯繫,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較少的互聯網使用會導致癡呆症,也不意味著跳沉迷網絡會有助於預防。
研究人員了解到,一個人的在線參與可能包括一系列廣泛的活動,從查看新聞到發送電子郵件和在線購物。他們希望,未來的研究可能會確定一個人如何使用互聯網和他們的認知健康之間的聯繫。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