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押注混合現實但頭顯產品賣點不足
長期跟踪蘋果的專欄作家馬克·古爾曼認為,作為蘋果的新賭注,混合現實頭顯雖然引發了廣泛關注,但不可能像之前的iPhone和iPad一樣產生轟動效應。在蘋果內部,部分負責新款混合現實頭顯的管理者相信,這個品類最終會取代iPhone,成為該公司的標誌性產品。
蘋果甚至在內部描繪了一番願景:最終可以開發出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攜帶的頭顯設備。這種產品不僅可以取代筆記本電腦,甚至能取代手機。儘管初代蘋果頭顯價格高昂(約為3000美元),但該公司的一些內部人士認為,這款設備將讓消費者得以初步感受這誘人的願景。
這是否足以讓這款頭顯取得成功?很難說。雖然業內人士認為,有朝一日,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將會催生iPhone的替代產品,但第一代頭顯卻很有可能給蘋果帶來多年未見的失敗。
蘋果的首款混合現實設備可能採用Reality Pro的產品名稱,將於今年發布,內置許多先進技術,包括雙4K顯示屏,以及通過前置OLED屏來顯示用戶的雙眼。它還將通過十多顆攝像頭來分析穿戴者的身體、眼球運動和外部環境。
毫無疑問,它比市面上的任何一款產品都更加神奇,也更加先進。但對多數消費者來說,這款設備不划算、也不實用。這是因為它單次充電續航只有2小時,無法在室外使用,發佈時的內容有限,設計舒適感也不足。
這款頭顯還標誌著蘋果的戰略變化。在蘋果之前進軍音樂播放器、手機、平板電腦、手錶等新領域時,這些品類已經吸引了主流用戶的興趣,蘋果在那些領域的目標只是開發更好的產品,擊敗競爭對手即可。
相比而言,AR/VR頭顯仍處於發展初期。必須要對消費者進行充分的勸說,才能更讓他們嘗試這樣的產品。
蘋果還沒有為這款設備確定真正的“殺手級應用”。該公司希望能憑藉沉浸式視頻播放、與其他蘋果產品的整合以及先進的VR FaceTime電話來吸引消費者,但這恐怕不夠。
初代iPhone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人們當初已經習慣了每天隨身攜帶手機。而在第一代iPad發佈時,整個世界也已經為平板電腦做好了準備,它既可以部分替代筆記本電腦,也可以成為休閒娛樂設備。
數據就是證明:iPhone上市第一個月就賣出100萬部,iPad也在上市28天內突破100萬台的銷量。這僅僅是個開始,iPhone上市第二年的銷量超過1000萬部,iPad上市8個月的銷量超過1500萬台。
Apple Watch在2015年上市時雖然缺乏重要用例,但健身和健康追踪及通知功能很快成為它的重要賣點。即便初期存在處理器反應遲鈍和應用表現平庸等問題,但Apple Watch還是在上市第一年實現了超過1000萬塊的銷量。
但即便按照蘋果自己的計劃,新的混合現實頭顯也截然不同。這款產品只有望在第一年生產約100萬台。照此來看,這款設備將成為蘋果初期銷量最差的設備。
與蘋果現有產品相比,這款頭顯也缺乏明確的優勢。當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推出iPad時,他宣稱這款平板電腦在上網、看視頻、看照片方面要優於Mac或iPhone。Apple Watch在活動追踪方面也比iPhone效果更好。
除了看視頻和Facetime外,蘋果初代頭顯恐怕不會在任何方面優於iPhone或iPad,而且很少會有消費者願意為此花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0354元)買單。如此高的價格足足達到初代iPhone的5倍——要知道在2007年,iPhone可謂手機界的奢侈品。
儘管蘋果可能會面向消費者推銷Reality Pro,但它更好的定位應該是一款開發者原型產品——便於開發者為未來的設備調試軟件,等待更廉價、更實用的產品上市。
類似的失敗已經不勝枚舉。包括微軟的Hololens、Meta的Quest Pro在內的現有設備都沒有開拓足夠大的市場。起價3500美元的HoloLens已經基本宣告失敗。微軟最近的降價表明,這已經不再是它的重點。1500美元的Quest Pro也遭遇了類似的窘境。
對目前的VR市場而言,更令人擔憂的數據在於:作為目前最熱門的設備,400美元的Quest在購買半年後,有超過一半遭到閒置。
蘋果的設備比現有頭顯更精緻、更先進,但它仍然無法擺脫微軟和Meta面臨的挑戰:價格過高,使用受限,多數消費者持謹慎態度。
為了避免Reality Pro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蘋果可能需要將其定位為未來世界的預覽產品。但這也並非易事。蘋果的營銷部門不太擅長低調發布新品,畢竟他們之前沒有必要這樣做。
無論如何,此次新品發布之後,都需要在外部開發者的幫助下快速改進。如果他們能創造出遠好於iPhone或iPad的體驗,就將形成重大助力。如果蘋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價位降低1000美元,並提升電池續航時間,那絕對會大有看頭。
倘若蘋果能夠推出真正的AR眼鏡,而且在價格、功能和電池續航方面媲美iPhone,或許真的能像之前的突破性技術一樣改變科技行業格局。
但目前來看,蘋果作為轟動性產品製造商的地位恐怕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