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花粉”防曬”能力證據的出現讓大滅絕事件追溯至臭氧消耗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劉峰教授領導的來自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發現,保存在2.5億年前岩石中的花粉含有豐富的化合物,其功能類似於防曬霜,但由植物產生,以保護自己免受有害紫外線(UV-B)輻射。這些化合物的存在表明,紫外線-B的脈沖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項研究於1月6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2.5億年前)是五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損失了大約80%的海洋和陸地物種。這種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損失是由覆蓋現代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的大陸規模的火山活動引發的古氣候緊急情況造成的。火山活動推動了被鎖在地球內部的大量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產生了大規模的溫室變暖。
從Qubu斷面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性礦床中發現的Alisporites型化石花粉。資料來源:NIGPAS
伴隨著這個全球變暖事件的是地球臭氧層的崩潰。對這一理論的支持來自於大量出現的畸形孢子和花粉粒,它們證明了致突變的紫外線照射的湧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陽光,但需要保護自己,特別是保護它們的花粉免受紫外線B輻射的有害影響。為了做到這一點,植物在花粉粒的外壁上裝載了像防曬霜一樣的化合物,以保護脆弱的細胞,確保成功繁殖。諾丁漢大學的Barry Lomax教授說:”如果沒有這些’防曬霜’化合物,森林可能已經被毀壞,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崩潰。”
劉教授說:”我們開發了一種方法來檢測從西藏南部發現的化石花粉粒(Alisporites型)中的這些酚類化合物,並在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和火山活動高峰期產生的那些花粉粒中檢測到更高的濃度。”
研究人員發現,紫外線吸收化合物(UACs)的增加與最新二疊紀沉積物中汞濃度的飆升和碳同位素的減少相吻合,表明大規模火山爆發、全球碳和汞循環擾動以及臭氧層破壞之間存在密切的時間聯繫。
紫外線B水平的升高對整個地球系統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最近的模型研究表明,升高的紫外線-B壓力減少了植物生物量和陸地碳儲存,從而加劇了全球變暖。
此外,酚類化合物濃度的增加也使植物組織不容易被消化,使得惡劣的環境對食草動物來說更具挑戰性。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韋斯-弗雷澤博士說:”如此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影響著地球系統的所有方面,從大氣中的直接化學變化,到碳封存率的變化,再到減少動物可用的營養食物來源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