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防禦:了解碎石堆小行星的特性可能有助於人們在未來拯救地球
科廷大學領導的對一顆由岩石瓦礫和灰塵組成的古老小行星的耐久性和年齡的研究揭示了重要的發現,這額可以讓人們掌握更多技巧,在未來小行星的威脅下拯救地球。該國際團隊研究了從一個古老的500米長(1600英尺長)的瓦礫堆小行星(Itokawa,絲川)表面收集的三個微小的塵埃顆粒,該小行星樣本由日本航天局的隼鳥1號探測器送回地球。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距離地球200萬公里的小行星”絲川”大約有悉尼海港大橋那麼大,它很難被摧毀。
主要作者、西澳大利亞氬氣同位素設施(隸屬於科廷大學約翰-德拉特中心和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主任弗雷德-朱丹教授說,研究小組還發現,絲川幾乎和太陽系本身一樣古老。
帶刻度的絲川小行星樣本顆粒
“與單體小行星不同,絲川不是單一的岩石塊,而是屬於碎石堆家族,這意味著它完全由鬆散的巨石和岩石組成,幾乎一半是空的,”朱丹教授說。
“據預測,像伊託卡瓦這樣大小的單體小行星在小行星帶的生存時間只有幾十萬年。摧毀絲川的單體母小行星並形成它的巨大撞擊至少發生在42億年前。對於像這樣大小的小行星來說,如此驚人的生存時間要歸功於碎石堆材料的吸震能力。簡而言之,我們發現絲川就像一個巨大的空間緩衝器,而且很難被摧毀。”
科廷領導的團隊使用兩種互補的技術來分析這三種塵埃粒子。第一種稱為電子背散射衍射,可以測量岩石是否受到任何流星撞擊的衝擊。第二種方法- 氬氣測年法被用來確定小行星撞擊的時間。
共同作者、同樣來自科廷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學院的尼克·蒂姆斯副教授說,瓦礫堆小行星的耐久性以前是未知的,這危及到人類設計防禦小行星戰略的能力。
“我們著手回答瓦礫堆小行星是否對被沖擊有抵抗力,或者它們是否在最輕微的敲擊下破碎,”蒂姆斯副教授說。”現在我們發現它們幾乎可以在太陽系的整個歷史中生存,它們在小行星帶中的數量一定比以前想像的要多。”
“好消息是,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信息來發揮我們的優勢–如果一顆小行星被探測到的時間太晚,無法將其摧毀,那麼我們就有可能使用更積極的方法,比如利用近在咫尺的核爆炸的衝擊波,將瓦礫堆小行星盡可能推離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