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的豬被選中“人類移植豬心臟”預計兩年可投入應用
據新華社1月26日報導,德國慕尼黑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人類移植豬心臟研究正處於“最後衝刺階段”,估計兩年可投入應用。據了解,研究團隊試驗了多個品種的豬,最終選擇了來自新西蘭的豬並對其進行基因改造,使其體重保持在70到90公斤,這樣它的心臟對人體來說不會太大。
領導這一團隊的著名心臟外科專家布魯諾·賴夏特對德國媒體介紹,經過基因改造的豬的心臟要先在狒狒身上進行試驗,達到相關標准後才可進行人體移植研究。2018年,賴夏特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將經過基因改造的豬的心臟移植到狒狒體內,狒狒接受移植後最長存活時間達六個半月。
據了解,2022年1月,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專家進行了全球首例將經過基因改造的豬的心臟移植到人體的手術。接受手術的是一名57歲的男性心髒病人,他在手術後存活了約兩個月。
異種器官移植被認為可以緩解人體器官捐獻不足的難題。德國器官移植基金會數據顯示,德國2022年有869人捐獻器官,和2021年相比減少6.9%;捐獻器官數量2662個,較2021年下降8.4%;捐獻器官中,心臟有312個。而根據歐洲移植組織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德國有超過8500人等待器官捐獻,其中近700人等待心臟捐獻。
豬心臟移植患者存活兩個月後去世!專家:仍具里程碑意義
據每經網,當地時間2022年3月9日,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發布聲明稱,全球首例接受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患者大衛·貝內特(David Bennett)去世,據了解,這位57歲的患者在術後存活了兩個月。
對於許多器官衰竭患者來說,器官移植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但器官短缺困境長期存在。而異種器官移植的暢想在人類歷史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全球首例基因工程(GE)豬心臟異種移植取得初步成功之後,異種移植也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全球醫學界因首例GE豬心臟異種移植而興奮時,仍有許多問題待解,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近日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器官移植專家陳忠華。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器官移植專家陳忠華受訪者供圖
NBD:這位在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進行豬心臟移植的患者術後存活了兩個月,您認為這是否是醫學上的成功?
陳忠華:我認為很成功,因為手術克服了核心的技術難題,對醫學界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人們就說這個病人不是死掉了嘛,你為什麼說這是成功?我舉一個通俗一點的例子。
我們往太空發射一個探測器是要去獲得一個額外信息,比如獲得太陽系某顆行星的信息,我們不去就不會知道這個信息,必須去了才能知道。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射探測器去探一下,把信息傳回來,我們才能了解真實情況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發射一顆探測器上去,它完成了探測使命以後不一定能夠返回來,但是它提供的信息足夠多。我們的目的是要採集信息,採集完了以後探測器會被引爆,或者因能源衰竭自生自滅。當一個探測器被引爆或者能源衰竭以後,你能說這是失敗嗎?
這次豬心臟移植是一個很特別的案例,患者嘗試了其他治療方法都沒用,他也很願意做異種移植手術,做手術的團隊也認為他是最適合第一個做異種移植的病人。手術後72小時,患者克服了超急性排斥反應,已經符合超急排的試驗設計標準了。當然這個手術不是典型的設計實驗,而是真實的臨床應用。最核心的排斥反應問題已經克服了,這不是很大的成功嗎?科學家通過這個案例及時獲得了抗免疫排斥成功的信息,這個告知是非常及時的,要不然我們還在摸索,還要改進,還要做大量的非靈長類動物試驗。現在我們應該轉到下一個問題去了,這對我們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動物資源等等都是節省,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患者術後72小時後的存活問題是另外一回事。他是一個病人,從人道主義角度,我們都希望他活得越長越好,但他自身身體條件實在有限,不是一個能夠活得那麼長的病人。這60天醫生可沒放鬆,他每一個處方每一次檢驗都是醫療團隊精心完成的,但他的先天條件確實太差了,醫療團隊讓他活到60天已經盡力了。
NBD:您如何評價這次手術?
陳忠華:這是劃時代的醫學進步,是劃時代的里程碑,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異種移植的難度相比登月計劃一點不差,需要各學科共同的努力。這60天對病人和醫療團隊來說是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科學進步的一大步。這60天也將開創器官移植的新格局,沒有人可以阻擋變革。我們既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和倡導者,我個人覺得非常幸運,我的老師們都沒能活著看到今天。我能看到這一天,我感覺非常幸運。
NBD:為什麼選擇豬心臟移植到人體內?
陳忠華:對於異種移植,我們曾經考慮過很多動物,最後聚焦到了兩類動物身上。第一類是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比如猩猩、狒狒、猴這些動物。這些動物種類很多,又可以飼養,中國也不缺。但是全世界的動物保護組織都反對,因為它們是我們的近親,我們對待近親不能像對待屠宰動物一樣,讓它們只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而服務,這在倫理學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它們身體結構跟我們差不多,但成長期非常長,預養期成本很高,基因修飾非常困難。另外,靈長類動物跟人類太接近了,它們得的病我們人類也會得,有很多病毒可以互相感染,這個很難控制。而且在抗排斥反應來看,靈長類動物並沒有很大的優勢,豬也完全可以做到。所以人們慢慢地就不把靈長類動物當作供者,而是把它們作為受者來做研究。
後來全世界慢慢就統一到一個思路,就是把豬作為異種移植的供體。豬有以下幾個優勢:第一,豬生理大小跟人類差不多,我們跟豬共生的時間非常長,現在只是把共生的目的擴展到醫學。第二,豬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動物,發豬瘟的時候也沒怎麼感染過人,反而是發禽流感的時候感染過人。第三,豬最大的優勢在於飼養方便,可以實現規模化、批量化、無限量供應這些要求。而且,即使不把豬器官移植到人類身上,也可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