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不佳可能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但更好的飲食可能可以緩解它
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神經學系的科學家們追踪了以前觀察到的腸道微生物組(由消化系統中的微小生物組成)與多發性硬化症(MS)之間的聯繫。他們的研究使用轉基因小鼠和人類受試者進行,支持這樣的觀點,即飲食的改變,如增加纖維的攝入,可能會減緩多發性硬化症的進展。該團隊現在正致力於評估飲食干預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影響。
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特點是髓鞘受損,髓鞘是環繞大腦和脊髓的神經纖維的保護性鞘。多發性硬化症引起廣泛的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協調和平衡困難,肢體麻木或刺痛,慢性疼痛,疲勞,以及語言和視覺困難。
神經病學副教授、發表在《免疫學前沿》上的這項研究的高級作者Kouichi Ito說:”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低纖維和高脂肪消費,可能導致了美國多發性硬化症的急劇上升。在那些人們仍然吃更多纖維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症要少得多”。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退行性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大腦、脊髓和眼睛的神經保護層。根據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的數據,它影響到美國近100萬成年人。
以前的幾項研究已經區分了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和健康受試者的微生物組,但是他們都注意到了不同的異常情況,所以不可能知道什麼變化,如果有的話,是驅動疾病發展的。
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由副研究員Sudhir Kumar Yadav領導,它使用了帶有多發性硬化症相關基因的小鼠來追踪腸道細菌的變化和一種被稱為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的多發性硬化症類似情況之間的聯繫。
隨著這些小鼠的成熟–並同時發展出EAE和一種叫做結腸炎的腸道炎症狀況–研究人員觀察到炎症細胞(中性粒細胞)對結腸的招募增加,並產生一種叫做脂聯素2(Lcn-2)的抗微生物蛋白。
研究小組隨後尋找證據,證明同樣的過程發生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身上,並發現患者糞便中的Lcn-2水平明顯升高。這種標誌物與細菌多樣性的減少和其他腸道炎症標誌物水平的增加相關。此外,在糞便Lcn-2水平較高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似乎能緩解炎症性腸病的細菌也減少了。
該研究表明,糞便Lcn-2水平可能是檢測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腸道微生物組不健康變化的一個敏感標誌物。它還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減少腸道炎症的高纖維飲食可能有助於對抗MS。
羅格斯大學正在尋求很快測試這一假設。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醫學院神經學系主任Suhayl Dhib-Jalbut正在為一項試驗招募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該試驗將確定他們的微生物組和免疫系統如何受到羅格斯大學微生物學家趙立平開發的高纖維補充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