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恐龍蛋化石品種有助於破解日本白堊紀生態系統之謎
來自日本岐阜縣的蛋殼化石可以追溯到早白堊紀時期,揭示了以前不為人知的來自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的蛋的種類。恐龍留下的證據不僅僅是巨大的骨架。微小的蛋殼碎片可以提供對中生代生態系統的洞察力,而骨骼和牙齒化石則不能。這對於了解不太可能被保存下來的小型動物尤其有價值。
早期白堊紀的蛋殼碎片是在日本發現的最古老的蛋殼碎片,提供了對這個時期的恐龍生態系統的一瞥。
來自筑波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在《歷史生物學》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研究了在日本中北部發現的化石蛋殼碎片。這項研究集中在七個蛋殼碎片和六個蛋殼印記上,它們是在1988年至2009年間從岐阜縣的大黑谷地層中收集的。研究小組描述了這些化石並將其分為至少兩種類型。其中兩個蛋殼碎片被確定為屬於Testudoolithidae家族,一個龜蛋化石家族。
兩個蛋殼印記屬於不確定的蛋類。大部分的蛋材料,包括5個碎片和4個壓印,屬於一個新的蛋屬和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Ramoprismatoolithus okurai。
研究人員仔細分析了蛋殼碎片和印痕的物理特徵,並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研究一個物種、一群生物的進化發展,或它們所具有的特定特徵),以確定最有可能產蛋的恐龍類型。據該研究的合著者田中耕平教授說:”Ramoprismatoolithus的殼碎片的特點是具有棱形的微觀結構,外表面有分支的脊,分析表明與troodontids有親緣關係,troodontids是一組小型的非鳥類的theropod恐龍。”
在產生這些化石的下白堊紀地層中尚未發現產蛋的小型猛禽的化石。正如第一作者Rina Uematsu所解釋的那樣:”根據蛋碎片的尺寸,我們計算出產蛋的鬃龍類成體的重量約為12至17公斤。在日本發現這種年齡的小型鬃毛龍蛋,也將這些小型非鳥類食肉動物的時間和地理範圍擴大到亞洲東部邊緣的早白堊世中期”。
這些發現共同說明了即使是微小的、零碎的蛋殼在重建古代生態系統方面的價值,特別是在骨骼化石記錄中可能代表不足的小型動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