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將擁有更大的生活目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聯繫起來
由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對生活有較高目標感的人可能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都較低,而不考慮種族/族裔或性別。以前的研究表明,擁有目標感可能與一系列的健康益處有關,包括改善身體機能和減少心血管疾病和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這項最新的研究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擁有目標感對促進整體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擁有目標感,或在一個人的行動和追求中擁有明確的方向和意義,與各種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益處有關。它可以提供一種動機和動力,以及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一些研究表明,有目標感可能與較低的抑鬱、焦慮和壓力的發生率有關,也與發展某些健康狀況的風險減少有關。
發表在《預防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確實表明,這種關聯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略強,但在種族/民族中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的主要作者、BUSPH流行病學助理教授Koichiro Shiba博士說:”眾所周知,有一個生活目標可以改善許多平均的健康結果。在我領導的另一項研究中,我們發現,目的對降低全因死亡率的影響可能因社會經濟地位而異。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擴展了先前的證據,並發現無論性別和種族/民族如何,目的的有益影響都持續存在。”
在這項研究中,Shiba博士和哈佛大學陳氏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Chan)的同事利用了健康和退休研究的數據,這是一項對50歲及以上美國成年人進行的全國性代表性研究。研究小組根據Ryff心理健康量表的”生活目的”評估了13000多人的自我報告目的感,Ryff心理健康量表是一個廣泛使用的工具,用於衡量幸福和快樂的不同方面。研究人員還研究了2006-2008年開始的八年期間的死亡風險。
結果顯示,目標感最高的人表示死亡風險最低(15.2%的死亡風險),而目標感最低的人(36.5%的死亡風險)。
研究小組還收集了可能影響健康的其他因素的數據,如社會經濟地位、其他人口統計學特徵、基線身體健康和抑鬱症,並發現這些因素的增加也與較高目的感的增加有關。
Shiba博士推測,在女性中觀察到的更強的目的性,而死亡率關聯可能歸因於醫療服務使用方面的性別差異,”這是將目的性和健康聯繫起來的假定路徑之一,”他說。”證據表明,由於社會規範的原因,男性往往對必要的醫療服務使用不足。然而,未來的研究需要調查性別差異背後的機制”。這些發現可以幫助為未來的政策和其他改善健康和福祉的努力提供信息。
Shiba博士說:”這些關於效果異質性的證據告訴我們,人口層面的目的性干預措施是否不僅能平均促進人們的健康,而且還能以公平的方式促進健康。儘管有證據表明,目的性干預不會導致死亡率的種族差異擴大,但政策制定者也應該意識到其他異質性的來源,如SES和性別。即使人們可能將目的視為一種’心理’因素,但它對健康的影響不能僅僅用在我們頭腦和生物學中運作的過程來解釋。我們需要考慮心理因素如何與我們的社會世界互動,並最終影響我們的健康”。
該研究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邁克爾-史密斯健康研究基金會和行星地球基金會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