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感覺比朋友更貧窮與心理健康惡化有關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認為自己來自比同齡人更貧窮的背景的年輕人更可能有較低的自尊心,並成為欺凌的受害者。研究還顯示,那些感覺更窮的人和那些感覺更富有的人都更有可能參與欺凌行為。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在朋友中感到經濟平等與心理健康和社會行為的最佳結果有關。
雖然整個社會範圍內的經濟劣勢長期以來一直與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問題有關,但這項新的研究首次表明,與直接社交範圍內的熟人相比,僅僅感到更窮可能與負面的心理結果有關。
據研究人員說,我們在青春期早期通過”社會比較”對自己做出的判斷–與其他人相比,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受歡迎或有多大吸引力–是我們自我意識成長的核心,而感知到的經濟地位可能有助於這種發展。
研究的主要作者、劍橋大學心理學系的蓋茨學者和博士生布蘭卡-皮埃拉-蘇尼耶說:”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時期,我們利用社會比較來進行自我判斷和發展自我意識。我們的經濟地位感不僅在更廣泛的社會中,而且在我們的直接環境中,可能對我們的歸屬感有問題。歸屬感對於青春期的幸福感和心理社會功能特別重要。我們的研究表明,與周圍的人進行財富比較可能有助於我們年輕時的社會和個人自我價值感。”
最近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是由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皮埃拉-蘇尼耶和傑克-安德魯斯博士共同領導的,是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莎拉-傑恩-布萊克莫爾教授進行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12995名11歲兒童在友誼團體中感知的經濟不平等。
認為自己比朋友更窮的11歲兒童的自尊得分比那些認為自己在經濟上與朋友平等的人低6-8%,在幸福感方面低11%。
那些認為自己不富裕的人也更有可能有”內在化困難”,如焦慮,以及行為問題,如憤怒問題或多動症。
與那些在11歲時認為自己比朋友更窮的青少年相比,他們報告被欺負或被挑剔的可能性要高17%,而那些在經濟上與朋友相同的青少年則是如此。
雖然報告的受害水平在年輕人達到14歲時全面下降,但那些認為自己更窮的人比那些感覺經濟上與朋友相似的人更有可能受到傷害。
感覺自己比同齡人更富有或更貧窮,與實際實施欺凌的比率高出3-5%有關。這可能是在歸屬感很重要的時候,以任何方式感覺到不同,會增加人際關係困難的風險,如欺凌。
蘇尼耶博士的部分研究著眼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背後的認知過程。這包括在我們早年記憶和內化自我判斷,如何指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有時被稱為”自我模式”。
“對自己的負面判斷會使我們偏向於注意那些強化缺乏自我價值的信息,這對心理健康有影響。我們看到這很可能包括我們在青春期的一些同齡人和朋友群體中的經濟觀念,”研究人員使用了作為千年隊列研究(MCS)的一部分而收集的數據,對2000年和2002年之間出生的成千上萬的年輕人進行了調查。這些調查衡量了一系列的心理狀態和社會行為,並包括關於感知經濟狀況的問題。
大多數孩子認為他們和他們的朋友一樣富有,但分別有4%和8%的孩子認為他們比他們的朋友更窮或更富有(16%的孩子說他們不知道)。
MCS還收集了關於”客觀家庭收入”的數據,包括對每周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衡量,使研究人員能夠扣除父母實際財富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客觀上,來自弱勢背景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困難。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弱勢的主觀體驗也是相關的,”皮埃拉-蘇尼耶補充說。
“你不一定非得是富人或窮人,才會覺得比你的朋友更富有或更貧窮,我們可以看到這影響了年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