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人員發現一種白堊紀鳥類“朱氏克拉通鷙”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透露,該所科研人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新發現了一種長著恐龍頭骨和怪異身體的白堊紀鳥類,命名該鳥類為“朱氏克拉通鷙”。據悉,朱氏克拉通鷙的“鷙”意指兇猛的鳥,取自屈原《離騷》中“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屬名“克拉通”,取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克拉通破壞與陸地生物演化”;種名獻給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朱日祥。
朱氏克拉通鷙
克拉通鷙與獸腳類恐龍在頭骨形態上相差無幾,特別是保留了原始主龍類雙顳孔的結構——上、下顳孔獨立於眼眶且相互分離,翼骨具有膨大的方骨支,犁骨粗大。
這些原始的特徵都說明克拉通鷙並未演化出現生多數鳥類具有的頭骨可動性,即上頜獨立於腦顱和下頜發生運動。
與之相對,克拉通鷙的頭後骨骼卻已經具有大量鳥類的進步特徵,例如骨化的胸骨、加長的前肢、縮短的尾骨、對握的腳爪等,說明了頭骨和身體的模塊化演化,頭骨特別是顳區和腭區在演化上比較保守。
最為特殊的是,克拉通鷙具有異常長的肩胛骨和第一蹠骨,(相當於腳掌最內側的骨骼)。
肩胛骨是鳥類飛行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立加長可能是適應飛行的一種嘗試;而其腳掌最內側的第一蹠骨異常增長,可能與其類似猛禽的生態習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