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開關抖音上的美女視頻危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前腳才和朋友們討論過自己感興趣的數碼產品,回頭打開購物軟件,首頁推送的產品“恰好”就是剛剛你和朋友們討論的那款手機。在這個被推薦算法充斥的大數據時代,我們確實能夠輕鬆刷到感興趣的消息、視頻、商品,卻也容易造成“信息繭房”,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貢獻”自己的隱私信息。
3月1日,由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正式施行。《規定》中明確要求,各類提供算法推薦服務的互聯網公司保障用戶的算法知情權和算法選擇權,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或者便捷地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並“建立和完善人工干預和用戶自主選擇的機制”。
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的正式實施,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微信、淘寶、百度、大眾點評、微博、小紅書等數十款主流應用已經全面上線推薦算法關閉按鈕,允許用戶在後台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算法。
問題來了,如果應用裡面有一個關閉算法推薦的按鈕,你真的會選擇關閉算法推薦嗎?很多人對此感到糾結不已。在關閉推薦算法後,用戶能夠看到的究竟是更加廣闊的世界,亦或者是令自己倍感水土不服的陌生領域呢?關閉推薦算法,真的要以犧牲用戶體驗作為代價嗎?
揮手告別推薦算法
在看到眾多媒體報導“主流應用程序首次允許用戶在後台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的消息後,文文立馬行動起來。她打開了自己常用的微博、抖音、小紅書,在設置裡面瘋狂地尋找著關閉個性化推薦的選項,意圖將自己和各大互聯網平台之間長久以來的算法糾葛就此解除。
在小雷的身邊,有無數和文文一樣的年輕人,他們都看到了這則新聞消息。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想關閉這些應用程序的個性設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APP將關閉按鈕放在了設置菜單下的三四級子菜單裡,如果用戶不是有心去找,根本接觸不到個性化設置。
為了測試各家主流應用對於“關閉個性化推薦”的態度,小雷下載了數款主流應用程序。從實際體驗來看,這些應用在安裝時只會要求用戶的消息推送、麥克風和相冊等基礎權限,而且基本上所有的軟件都會在沒有提示用戶的情況下自動開啟“個性化推薦”選項。
雖然開啟簡單,但是想要關閉個性化推薦卻不太容易。以快手為例,用戶需要先劃開側邊欄,然後進入“設置”,再選擇“隱私設置”選項,然後在十幾個選項裡找到“管理個性化推薦”才行。
然而其他應用的關閉鍵卻可能並不在“隱私”這一條目下。比如抖音是點擊“設置”後,點擊“通用設置”,才能找到“管理個性化內容推薦”;而拼多多則是點擊“設置”後,再選擇“常見問題”,才能找到“個性化推薦與廣告”這一關閉入口。
從實際體驗,我們不難看出各家廠商其實並不願意讓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畢竟基於算法給用戶推薦合適的內容是如今互聯網廠商廠廣泛應用的商業模式。不過,此前推薦算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眾的上網體驗和個人信息,隨著《規定》的正式實施,現在用戶終於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開啟推薦算法了,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沒了推薦算法,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不過,即便擁有了選擇的權利,不少用戶對於關閉個性化推薦這件事情多少還是有些顧慮的。有的用戶會擔心,關閉個性化推薦以後,自己是不是就看不到那些感興趣的內容了?
與此同時,不少平台也在抓住了用戶的軟肋進行“攻擊”,例如某短視頻平台就在“關閉個性化推薦的效果是什麼?”的問答中強調:“你可能會看到你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的內容,你的使用體驗可能會受到影響”,另外一家短視頻平台則會在你關閉個性化推薦後,反复彈出“建議開啟個性化推薦,體驗符合您興趣的個性化內容推薦。”
那麼,關閉算法後的抖音、快手們,到底體驗如何?為此,小雷準備了一個長時間使用抖音平台、主要觀看英雄聯盟和美女視頻的賬號進行測試。因為這個賬號本身調性的緣故,正常情況下,首頁推薦的視頻裡面基本上有80%都是美女/遊戲相關的內容,就連廣告都是美女/遊戲相關的。
在關閉個性化推薦後,儘管我們依然能在首頁推薦內容裡面找到美女視頻,但是推薦比例顯然已經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萌寵飼養、時政新聞、比賽剪輯、數碼評測等內容,而且點贊量、播放量、評論數都沒有什麼規律,從幾百點贊到上萬點讚的視頻都會給你推薦。
除了抖音以外,快手也是如此。在關閉個性化推薦後,系統推送視頻的精準度明顯有所下降,熟悉的黑絲、美女視頻幾乎銷聲匿跡,一些平時並不關注的搞笑段子、自娛自樂的視頻出現次數增加了不少。可能是因為推薦的視頻根本不在興趣點上,小雷第一次覺得刷短視頻有種痛苦的感覺。
從實際體驗來看,在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後,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視頻平台會根據一套比較簡單的算法進行視頻推薦,例如部分新聞熱點或者是一些人畜無害的視頻會更容易登上推薦的前列,至於美女、遊戲等視頻類型則更不容易被用戶刷到,這也是不少用戶反映在關閉推薦算法後推薦內容呈現出低幼化趨勢的原因。
有的用戶覺得,既然觀看體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那麼至少廣告會少一點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關閉個性化推薦時,大部分應用都會“貼心”地提醒用戶,“你可以選擇對不感興趣的標籤進行關閉,但是廣告數量不會變化,且可能是您不感興趣的廣告。”
根據小雷測試,不管關閉了個性化推薦算法,還是開啟個性化推薦算法,用戶都會在固定的地方遇到平台推送的廣告。區別在於,如果我打開推薦算法的話,那就會收到鬥魚或者是各種聊天平台的廣告,如果關閉了個性化算法,那麼廣告就是各種非常隨機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和視頻平台不同,關閉個性化推薦後的電商平台在體驗上似乎並沒有打什麼折扣。當然,在關閉推薦算法之後,購物平台也會推薦各種不相干的商品,但是對於用戶而言,如果你要去電商平台購買東西,那麼你的目標其實是很明確的,並不需要電商平台推薦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來說,關閉個性化推薦這個選項的存在,真的讓電商平台返璞歸真了。
如何正確看待“個性化推薦”?
俗話說得好,科技沒有善惡之分,“個性化推薦”這東西對用戶來說顯然不全是壞事。
利用收集到的个人特征,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个性化推荐来显著改善用户体验。不管用户喜欢小动物、美食还是美妆,都不用到处去搜索资源,算法会源源不断地把i相关内容推荐到用户的面前。
然而,現在人們對於算法二字似乎有種聞之色變的趨勢。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在規定落地後,53.8%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關閉算法推薦功能,接近七成的受訪者期待規定能遏制誘導過度消費、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方面的不良之風。
為什麼推薦算法會淪落到這般境地呢?個人認為,“大數據殺熟”可能是首鍋。根據小雷檢索,在知名維權平台“黑貓投訴”上,和“大數據殺熟”有關的結果共計2317條,其中涵蓋了外賣平台、電商、網約車、共享單車、旅遊電商平台、票務平台等,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已經成為電商平台的常用手法。
個人認為,網友們反感的可能不是推薦算法,而是各路平台剝奪了自身對於算法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以及利用推薦算法侵占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這次規定要求企業設置“算法推薦服務功能”的開關選項,給予用戶自主選擇權,來保護消費者利益,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亂象。
然而,問題隨之而至,在目前的互聯網環境下,關閉推薦算法基本等於降低個人使用體驗。為了保證自己的使用體驗,很多用戶不得不選擇開啟個性化推薦選項,這顯然不是國家希望看到的局面。如何在用戶選擇關閉推薦算法的情況下,保證消費者的幾倍體驗,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