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掀起漲價潮:一個月內近40款車型宣布漲價最高漲幅超3萬
近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一度掀起了“漲價潮”。據統計,3月以來共有近20個品牌、40個車型漲價,幅度從2000元到30000元不等。從目前的漲價情況來看,特斯拉以及小鵬、理想、零跑等國內新勢力漲幅最大。例如零跑C11漲幅在13%-15%;特斯拉漲幅最高的車型是ModelY,各車型漲幅保持在8%左右。
小鵬汽車補貼前售價上調1.01-2.0萬元不等,但由於主銷車型P7部分車型補貼前售價超過了30萬,所以不再享受國家補貼,導致最大浮動也超過3萬元,最高漲幅接近10%。
下表是2022年新能源汽車具體漲價情況:
對於漲價原因,大多車企給出了統一解釋——“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漲價的原材料主要集中在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鋰、鈷、鎳等。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調研結果,中國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其中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從去年年初的5.3萬元(人民幣,下同)/噸,到近期已突破50萬元/噸大關。
鈷、鎳價格也同步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鈷價從去年初不到30萬元/噸上漲至超過56萬元/噸。
數據顯示,今年初與去年同期相比,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近10倍。如果以一款電池容量70千瓦時的純電動汽車推算,僅電池原材料成本就上漲了萬元左右。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以來,由於原材料漲價導致動力電池價格上漲的速度大大出乎業內預期。
此前很多車企與電池供應商的年度供貨協議價鎖定較低,車企壓力並不突出,但是部分電池企業今年改變了價格談判規則,價格每季度談定,並有價格開口。
因此在動力電池漲價後簽訂新訂單的車企壓力非常大,只能通過漲價來緩解成本壓力。
梳理此次原材料漲價原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評價這種現象“背離了正常供需關係”。
業內企業家也紛紛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大宗原材料市場的宏觀調控,適度加快國內鋰、鎳等資源的開發,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否則,漲價潮愈演愈烈,長遠地會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都是政策驅動發展,目前已形成全球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產業體系和技術水平方面。
隨之提高的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品滲透率,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13.4%,高出全球至少5個百分點。
其中12月份,新能源在乘用車中的滲透率達到歷史峰值20.6%,一度超過國家製定的2025年20%的標準。今年1-2月,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又達到了20.1%,在乘用車領域已提前3年完成國家任務。
加速提高的產品滲透率,將逐漸迎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由市場驅動發展的局面。這能反映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之快。但放眼全球,這一優勢並不突出,亟需努力的空間還很大。
美國和歐洲已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加力追趕。其中,美國的目標是要在203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比例達到50%,其補貼政策也從單車7500美元提升到了1.25萬美元。
歐盟的“雙碳”目標要求,2025年歐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要達到30%以上,2030年必須達到60%以上,才能夠達到他們的減碳目標。這一目標倒逼其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加速發展。
外部競爭環境嚴峻,再加之內部漲價風波,如果導致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失速,極有可能出現兩年前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下降的局面,從而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
作為對策,現階段已有車企佈局磷酸鐵鋰、混動和氫能源,增加抗風險能力;還有企業選擇通過自研自產方式介入供應鏈,解決電池供應和成本問題。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表示,“像特斯拉投資澳大利亞的鋰礦,大眾投資了國軒高科,比亞迪有孚迪電池,上汽、東風、長安等車企都搶著跟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
這都是車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增加對電池資源的掌控,讓自身有一定議價能力,更有利於增加電池供應進一步增加自身產能。
產業鏈上下游要一致協同,共同分擔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否則,單靠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消納全部上漲,全產業鏈最終難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