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芯熱”下動蕩的中國芯片公司高管
資源緊缺但“熱錢不減”的中國芯片行業,卻出現了一個怪現象——高管“離席”。近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688256.SH) 公司CTO、核心技術人員梁軍已離職的消息,引發了行業熱議。主要原因是梁軍與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存在分歧,他的離職對公司技術佈局有一定影響。公佈當日,寒武紀股價應聲跌去18.38%,公司市值一日蒸發近60億元。
無獨有偶,今年2月28日,移動通訊芯片研發商“紫光展銳”突然宣布,楚慶不再擔任公司CEO職務,經紫光展銳公司董事會一致同意,委派任奇偉,擔任代理公司CEO。而受到紫光破產重組影響,紫光展銳董事長這一職位,也從趙偉國,變為了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吳勝武接任。
更早之前,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管理層發生巨變,公司董事長周子學、副董事長蔣尚義等人紛紛辭職。3月19日,中芯國際宣布,公司首席財務官(CFO)高學崗接任,正式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
實際上,芯片企業高管“集體離席”並非個例。
根據鈦媒體TMTBase,結合網上公開報導統計數據顯示,自2020年起,國內芯片公司高管變動頻繁,兩年內有至少27位公司高管、核心技術人員選擇離職,或發生重大變更,其中近六成為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公司董事長、CEO職務。
剛剛離任的前紫光展銳CEO楚慶(左一)、中芯國際前副董事長蔣尚義、中芯國際前董事長周子學
國際高端獵頭公司CGL(德築)副總監歐陽旗玉對鈦媒體App表示,包括寒武紀、中芯國際在內的國內半導體企業高管變動,背後主要原因是資本,及內部人事關係影響。
CIC灼識諮詢總監汪海峰接受鈦媒體App獨家採訪時表示,芯片半導體行業和AI行業,對人才的看重程度會比一般的行業要更高,這些頂尖技術人才,其實就代表了公司的最高技術水平。對於他們來說,離職除了隨行就市的漲薪以外,更重要的還是樹立自己的行業地位和提升頂尖科學家的數量和重量,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還是很看重自己跟誰一起工作的,跟著行業大牛工作學習到的東西肯定是很寶貴的財富。
2020年-2022年國內芯片半導體公司高管變動事件統計
不止權和利,資本、企業發展變化也會動搖高管去留,在中國“造芯熱”下,即便是明星芯片公司,“留住”核心技術骨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幾年,由於中美摩擦以及全球芯片短缺危機等因素影響,中國開始鼓勵半導體、生物科技等硬科技領域的發展。隨著政策傾斜,大批行業內高管的心思都開始活絡了起來。正如上述數據顯示,近兩年至少有27位芯片半導體產業鏈高管選擇離職/異動。而這些企業高管,最後要么跳槽到另一家芯片公司,要么離職創業。
那麼,為何這些芯片半導體公司高管層發生動盪,甚至像寒武紀CTO梁軍,還出現了與公司CEO發生分歧之後離職的情況?
近日,鈦媒體App 和多位半導體行業人士、人力資源專家、專業諮詢公司分析師等人進行深度交流,最終認為,芯片公司高管動盪主要有三種因素:權利的衝突與不平衡,資本侵入和整個芯片資本行業環境變化,以及企業與高管自身考慮新的發展前景。
首先是權利的衝突與不平衡。
在梁軍離職事件中,由於其所在的AI 芯片公司寒武紀過去五個財年一直沒有盈利。而為了維持股價快增長、高市值,以及擺脫持續的虧損擴大,如今寒武紀正不斷找尋需求研發新品,比如自動駕駛芯片、思元370等。但梁軍是技術工程師出身,卻更加希望深耕技術以尋求突破。
一人以商業化為公司發展方向,一人以技術突破為方向,CEO與CTO就有了隔閡,那麼權(CTO與CEO的話語權)、利(企業商業化落地難影響收益回報)疊加在一起,這種理念分歧的衝突與不平衡就顯現出來了。
實際上,從技術人才角度來說,創新型技術人才所掌握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既是構成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要素,也是企業績效提升的動力來源。
汪海峰對鈦媒體App表示,這些頂尖人才,其實就代表了公司的最高技術水平,這些人自身的技術不進步,公司的技術水平很難實現質的飛躍,反之亦然,對於硬科技公司來說,其實比的不是技術的厚度,不是技術團隊有多少人,而僅僅是技術的高度,制高點決定成敗。
“硬科技公司CEO總歸是有很多商業上的事情要處理,不能醉心技術研發,那轉而讓更願意研究,不願意做商業的人做CTO,其實對企業的發展更有利,CTO帶領公司攀爬更高的技術巔峰,CEO帶領公司規模的增長,這是一個公司發展趨勢。”在他看來,寒武紀事件並不一定是CEO和CTO之間的必然衝突。
寒武紀發布關於梁軍辭職的公告
第二類因素是資本侵入和整個資本市場環境變化。
據Wind數據統計,東芯股份、芯原股份在今年1月披露了相關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公告。東芯股份於2021年12月10日上市,聚焦中小容量通用型存儲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從時間來看,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時間距離東芯股份上市僅過去兩個月的時間。
接受鈦媒體App獨家採訪時,深圳易維訊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諮詢師趙艷表示,儘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總體而言中國芯片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外部的資本火熱是芯片人才離職率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共性分析來看,這幾家公司高管人才流動,也是半導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近兩年半導體產業資本市場環境與之前大不相同,資本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在推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快速變化。”趙艷認為,技術、資本和人才在風起雲湧的半導體行業中產生了巨大的變量。
實際上,與最初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單純因台積電的和解條款而離職不同,如今“造芯熱”下,行業資本環境早已天翻地覆。根據行業分析機構IC Insights一組數據顯示,2022年半導體行業資本支出將達到190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比三年前增長了86%。
除此以外,資本侵入以及套現離場也可能是高管選擇離職的原因。
以展銳為例,由於其控股的最大股東發生重組事件,資本與企業自身的聯繫過於密切,紫光展銳管理層不得不面臨很多挑戰。楚慶曾在去年底出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論壇時表示,紫光破產重整給展銳帶來了諸多麻煩,包括紫光擔保的銀行債務。
此外,鈦媒體App 還獨家了解到一個資本侵入芯片公司的典型案例。
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如今有一家專門做國產AI芯片的獨角獸企業(還未推出過芯片),該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和投資方之間發生衝突,主要原因是這位創始人並不是技術出身,更擅長資本操縱,而其背後投資機構由於股份份額不均等原因,計劃將這位創始人趕下台,並提出讓剛到公司不足半年的聯席CEO上台。
目前雙方正在談判中。據其中一位知情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該創始人可能會在今年二季度新品發布會前後淡出這家企業的運營,並將重心放到新的企業項目上,後者已拿到了首輪融資,此前發生衝突的投資機構並未參與投資這位創始人的新項目上。
這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侵入芯片公司,並改變企業發展方向的重要實例之一。資本方自身角度、利益與創業者並不相同,一旦出現衝突就會讓創業者失去領導力。當然這也不僅在芯片半導體領域,包括大健康、共享經濟等領域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最後一個就是企業與高管自身考慮新的發展前景。
從企業來看,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公司也需要不斷變更新的發展方向,導致人才流動。
例如中芯國際,由於缺少ASML的EUV極紫外光刻機,該公司就無法研製7nm以內的高性能芯片產品,中芯國際就將更多資金和人才投入到成熟製程工藝當中。那麼,研製這類技術的人才如蔣尚義等,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高管離職成了自然而然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汪海峰認為,很多海外芯片巨頭的高管跳槽國內初創企業,其核心原因肯定是他們看到了國產廠商的未來機會,高管自身也在衡量新的發展前景。
“當大量的資本支持,國家政策全面綠燈,市場需求旺盛,信創等市場亟待被國產廠商滿足,但凡有志創業的業內人士都不得不承認,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國外大廠的人士外流,回國,跳槽,業內人才流動從未如此繁榮過。”汪海峰對鈦媒體App表示,對於這種人才隊伍流失,海外芯片巨頭們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其中包括中國競爭對手猛增的困境。
總的來說,企業核心能力所表現的共性特徵包括:企業持續發展、業績穩定增長、投資者得到可觀回報、企業財務穩健、企業價值不斷增長。那麼高管離職的唯一原因在於,企業核心能力變差,因此動了離職的念頭。
企業核心能力模型(來源:暨南大學的一篇關於高管離職的論文研究)
趙艷指出,雖然上述提到的寒武紀、中芯國際等幾家有代表性的公司高管發生大變動,但長期來看對企業自身產生的影響並不會太大。
“只不過這幾家公司在產業內比較有代表性,而且到了一個比較集中爆發的時期,才會引起這種現象級討論。但他們幾家企業已屬於中國芯片行業內比較成熟的較大平台,所以這種人才流動,我個人倒是認為,對於公司本身影響不會太大,但對行業來說影響是存在的。”趙艷對鈦媒體App表示。
企業加速“漲薪”搶人
巨大的缺口直接導致企業搶人大戰。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曾指出,由於產業迅速發展,人才缺口巨大,國內芯片企業正在想方設法吸引高端人才。
有消息稱,2021年,台積電員工固定薪酬已調高20%,今年4月將再調薪8%,高於往年的3%至5%的水平。對於這一消息,台積電錶示,每年會在4月例行性調薪,但目前還沒有公開的調薪幅度數字。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去年7月也有被曝出內部在漲薪,今年初則再次調薪,據機構統計,過去半年內該公司調薪幅度已達15%至19%。
人才解決方案公司翰德(Hudson)今年年初發布的《2022人才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芯片行業薪水漲幅將居首位,超過了50%;而消費應用程序開髮師、大數據科學家、商業智能分析師漲幅超40%。
不過,這種漲薪並沒有讓國內芯片技術人才留住。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中國直接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員約54.1萬人,預計到2023年前後,全行業人才需求將達到76.65萬人左右;而從業者碩士及以上學歷僅佔6.53%,有經驗的行業專家和應用技術研發人才嚴重不足。
汪海峰對鈦媒體App表示,核心技術人才不足原因有兩個:一是大環境,中美關係讓半導體的重要性被快速抬升起來,大型半導體集團被大量注資,開發新產品,新產線,新型創業公司湧現,到處都是缺乏新人的聲音,大量的人才被挖。
二是此前半導體行業內的教育太薄弱了,之前集成電路行業開不出如互聯網行業這麼高的薪水,現在很多大學紛紛開設集成電路專業,就是在彌補這個人才缺口,但是短期內肯定這個人才缺口會越來越大。
此外,最近兩年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像台積電、中芯國際等企業,設立了聯席CEO這樣的職位,基本上是兩位高管同時擔任CEO,主要為了防止高管流失以及公司業務平衡等。
歐陽旗玉認為,雖然這種聯合首席執行官情況的確存在,但也有很多硬科技公司沒有聯席CEO制度,也能很好的運轉。她認為這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業務平衡、解決高管異動的手段。
“我覺得不同的企業,可能對於聯席CEO的看法是不同的。比如有企業具有聯席CEO職位,其中一位CEO更擅長對內做公司的組織管理、產品設計,另一位CEO則對外負責商業戰略、資本關係等,各有所長、能力互補這是建立聯席CEO的主要原因之一。”歐陽旗玉對鈦媒體App表示。
實際上,當前來看,中國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才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大市場中並未出現足夠數量的大公司,對人才吸引力不足,產學研融合有待增強,企業小而散狀況下導致人才流動頻繁。
“這可能與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較晚有關。放眼全球,不管是人才管理、資本、技術、人才的這些變化,都是行業內必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在國際社會環境複雜變化下,中國半導體產業機遇與挑戰並存,還需要技術與人才的不斷積累、長期積澱。”趙艷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表示。
她強調,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就是一個慢行業,需要一些耐心來積澱和等待,時間、人才、資金、政策、天時地利人和的長期作用,而非短平快能一蹴而就。
“行業向好,即便人才短缺,需要時間去培養就好了。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也就只有中國在認認真真造芯片了。”汪海峰說。(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