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蓋茨等矽谷大佬頻頻推薦核能,甚至有人呼籲蓋千座核電站
最近幾週,矽谷的一些科技大佬們開始頻頻推介核能。包括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以及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內的知名科技行業企業家以及最著名的技術專家們都認為核能既能減少碳排放,又能讓世界擺脫能源危機。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就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核能“至關重要”,而輻射風險被誇大了。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則呼籲“現在就在美國和歐洲新建1000座最先進的核電站。”
包括比爾·蓋茨(Bill Gates)、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和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內的億萬富翁們都打開了錢包,支持新一代核能公司。迄今為止,雖然還沒有哪一家開發反應堆的初創企業已經生產出可以商業化運營的核能產品,但一些人認為,在技術進步和棄用化石燃料緊迫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會為這一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催化劑。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核能行業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監管壓力下負重前行。
喬希·弗里德(Josh Freed)在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公共政策智庫Third Way工作,專門研究氣候和能源。他說:“如果沒有矽谷大佬們的投資和思考,我們今天就不會討論核能創新。”
根據研究公司PitchBook的數據,去年,風險投資者向核能初創企業投入34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數字甚至超過過去十年的總和。獲得投資的既有處於非常早期階段的初創公司,也有像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和Helion Energy這樣較為成熟的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和Helion Energy這兩家公司在2021年都籌集到5億美元或更多資金。而在之前的10年裡,平均每年核能行業只有不到10筆交易。去年,核能行業的投資數量躍升至28筆。
在這一輪風險投資融資之前,核電行業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冷遇。自20世紀50年代核電技術被開發出來後,人們對核能安全性和廢物儲存的擔憂一直存在,美國三里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日本福島相繼發生的核電站事故,使得不少人對核電技術持反對態度。與此同時,與天然氣和其他替代能源相比,高昂的開發成本和來自監管層面的障礙也使核能缺乏吸引力。1973年獲批的瓦茨巴核電站是美國最後一個獲批的核電站項目。瓦茨巴核電站項目遭遇反复延誤,成本不斷增加,直到2016年才開始投入運營。
但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加劇,核能優勢變得日趨明顯起來。和太陽能一樣,核能不會產生碳排放;與太陽能不同的是,核能可以24小時不間斷產生能量,更為可靠。儘管建造更多的核反應堆並不能緩解眼下問題,畢竟再小再新的設計也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獲得許可,但支持者說,這可能有助於避免未來的能源危機。
核裂變是一種已有幾十年曆史的核能技術,其能捕獲原子分裂時釋放的能量。最近在核裂變方面的創新包括更好的存儲核廢料方法和更先進的冷卻系統,這意味著新的反應堆可以更小更高效。與此同時,不少專注於研究核聚變技術的初創企業獲得了更多風險投資支持,正以比之前預期更快的速度進入科學項目階段,並向商業化邁進。
核聚變是一種捕捉原子合併時所產生能量的技術,但迄今為止產生的能量還從來沒有超過核反應實際所需的能量。一些初創公司認為,他們正在逐步扭轉局面。“矽谷一直是整個私營核聚變產業的基礎,”總部位於溫哥華的通用聚變公司(General fusion)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弗·莫里(Christofer Mowry)說。莫里所領導的公司得到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等人的支持。莫里還是非營利行業組織聚變產業協會(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的董事會成員。他說,風險投資已經幫助數十家核聚變初創公司走向成熟,政府也已經開始參與其中。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國會批准對一項製造全新核聚變設備的公私合作項目進行投資,投資金額在行業內創下歷史記錄。
大衛·科特利(David Kirtley)曾在美國能源部實施核聚變項目,他在2013年創辦了一家名為Helion的核聚變初創公司。第二年,他加入了矽谷初創企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科特利說,自己就此學會“重新構思”理念,讓想法變得更加雄心勃勃。他說,在YC,“他們不談一年的期限。”“一切都在下個月和下個星期。”
Helion已經從包括YC前總裁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知名風險投資家蒂爾創辦的Mithril Capital以及Facebook聯合創始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等處籌集到超過5.7億美元的資金。作為Helion公司的董事長和大股東,阿爾特曼相信核聚變是最清潔、最便宜的能源,總有一天會改變世界。阿爾特曼說:“我和他們的溝通都是關於如何才能更快。”
Helion的目標是在2024年展示以核聚變為基礎的電力網絡,這意味著該系統產生的電力超過其消耗的電力,並在本世紀20年代建成一個商業化系統。“我現在認為我們該早5年加入Y Combinator,”科特利說,那樣“我們可以走得更遠。”
相比之下,核裂變初創公司可能會產生更直接的影響。由微軟創始人蓋茨創立並資助的泰拉能源公司(TerraPower)使用包括熔氯和液態鈉在內的先進冷卻材料,可以建造出比傳統水冷反應堆更小、更便宜、更高效的核裂變反應堆。泰拉能源計劃與美國能源部合作建造兩座反應堆,其第一座商用反應堆將位於美國懷俄明州。泰拉能源去年年底表示,公司將於2023年向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申請建設許可證,預計將於2028年開始投入運營。
泰拉能源對外事務主任傑夫·納文(Jeff Navin)表示,公司已經看到來自不少歐洲國家的新興趣。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核能研究所負責政策發展和公共事務的副所長約翰·科泰克(John Kotek)也透露,研究所的成員公司比以往更加忙碌。核能創新聯盟(nuclear Innovation Alliance)執行董事朱迪·格林沃爾德(Judi Greenwald)也認為,“如果德國沒有關閉核電站,他們對天然氣的需求可能就不會這麼大。”
儘管各界對泰拉能源的興趣和關注度不斷上升,但納文表示,公司尚未達成任何協議。這說明,即使是最先進的初創公司,也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規模化的商業推廣。納文說:“核電站商業化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