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如加油:BIS科學家指出“全局操作”是實現未來量子充電優勢的關鍵
考慮到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化石燃料的有限性,無論是光伏還是聚變能源,人類文明終將在某個時刻轉向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的未來。目前業界普遍選擇的,是基於電池儲能的新能源汽車方案。不過最影響此類交通工具普及的,就是續航焦慮和充電等待時間太長。好消息是,在3 月21 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的一篇文章中,已有研究人員介紹了可讓充電加速200 倍的新路線。
當前超充成本高不可攀,且仍需20~40 分鐘才能充滿。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的研究人員表示:未來量子電池技術有望讓EV 充電加速200 倍,家充從10 小時縮短至3 分鐘左右、充電站更是可從30 分鐘縮短至9 秒!
具體說來是,IBS 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到了神秘的量子物理學領域。新研究發現,量子技術有望掀開以更快速度為電池充電的新篇章。
其實早在2012 年發表的一篇開創性論文中,Alicki 和Fannes 就已經提出過所謂的’量子電池’概念。
當前的大容量電動汽車,已經在內部集成了大量的電池。但在經典方案中,每一組電池都是彼此相對獨立地在那充電的。
但若能夠利用糾纏等量子特性,便可讓電池產生集體(並發)行為、以極大地加速電池的充電過程。
基於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所謂的“量子充電優勢”作為衡量標準。後來到2017 年的時候,人們開始注意到其背後有兩個可能的來源。
其一是“全局操作”,即所有電芯同時與所有其它電芯溝通(坐在同一張桌子旁),另一種則是all-to-all 耦合(每個電芯都能夠與另一個溝通,且同時僅限這一對)。
最近,BIS 複雜系統理論物理中心的科學家們,在《Quantum Charging Advantage Cannot Be Extensive Without Global Operations》一文中進一步探索了上述問題。
《物理評論快報》(PDF)編輯指出,該論文表明,all-to-all 耦合在量子電池系統中是無關緊要的、全局操作才是其量子優勢的唯一存在因素。
研究團隊進一步查明了這種優勢的確切來源、同時排除了任何其它可能性,甚至提供了一種設計此類電池的明確方法。
此外為了精確量化該方案能夠實現多快的充電速率,儘管最大充電速度會隨著電池數量而線性增長,但研究表明—— 採用全局操作的“量子電池”方案,可實現充電速度的“二次縮放”(Quadratic Scaling)。
以某款內置了大約200 組電池的經典電動汽車為例,新量子充電方案有望帶來200 倍的充電速度提升,意味著家充效率可從10 小時銳減至大約3 分鐘、而高速充電樁更是可從30 分鐘減少至僅幾秒鐘。
當然,這項技術的理論仍處於早期起步階段,距離實際投入使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即便如此,它還是有望在核聚變發電等領域發揮極其深遠的影響,因其需要在產生大量能量的瞬間實現充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