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CTO梁軍離職背後:技術與商業博弈間,大牛何去何從?
近日,寒武紀有點兒動盪。3月14日晚,寒武紀官宣,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梁軍於2022年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官宣次日,寒武紀股價暴跌超過18%,上交所也對寒武紀下發監管工作函。外界更是對梁軍放棄數百萬股票離職一事充滿好奇,甚至引發對於寒武紀本身盈利能力、未來發展的質疑。
寒武紀關於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公告
一個月前,理想汽車也發生了件類似的事。
理想汽車在2月25日發佈公告稱,公司首席技術官王凱因個人原因離職。
入職僅17個月便離職,這不得不使外界擔憂理想汽車的技術研發進展是否會受到干擾,尤其是對即將上市的第二款車型的影響。
雖然在兩位核心技術人員離職之後,寒武紀和理想汽車都異口同聲地說,對公司研發並無重大影響。但這些科技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還是引發了諸多討論,這些技術大牛為何離職?他們的離職到底會對公司影響多大?而離職之後,他們又都去哪了?
離職背後的“權、利”衝突
一般而言, 工作崗位能夠直觀反映相關人員在企業研發體系中的重要性。所以,技術人員是否處於核心工作崗位,是認定核心技術人員的首要因素。簡單來說,判斷是否為核心技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是否處於核心技術崗位、是否做出了重要科研貢獻、是否具有突出的工作經驗。
據公開資料顯示,梁軍是在2017年加入寒武紀擔任CTO一職。供職於寒武紀期間,梁軍參與研究併申請發明專利138項、PCT10項,其中14項發明專利已授權,其餘仍處於審查階段。
加入寒武紀之前,梁軍先後就職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就在加入寒武紀並擔任CTO後的第一年,寒武紀就與梁軍前東家華為,在手機終端芯片業務上展開了IP授權合作。
對於此次梁軍的離職,寒武紀在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公告中稱,“與公司存在分歧”。
有行業分析師在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分析稱,目前寒武紀透露的消息也只是說有分歧。雖然不透露具體信息,但可以肯定雙方感情上有不愉快,業務能力上或許也有不同的判斷。
而這也在寒武紀董事會辦公室人士回應媒體時得到了印證,其坦承梁軍和寒武紀的分歧在於,“公司希望聚焦產品廣泛落地以及搶抓機遇期,而梁軍希望在技術方面進行更多投入和鑽研”。
財報數據顯示,寒武紀2021年取得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8.47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擴大94.98%。
對於業績虧損,寒武紀給出的理由是主要係研發費用、管理費用中股份支付、銷售費用的增長所致。其中,為保證“雲邊端”芯片產品及基礎系統軟件平台的高質量迭代,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寒武紀在業績預報中披露,預計公司2021年研發費用為10.44億元到12.76億元,較上年同期研發費用7.68億元增加35.89%到66.09%。截至此次公告披露日,寒武紀研發人員數量為1228人,占公司總員工人數的80.37%。
顯然,為了維持高市值、高增長,以及擺脫持續的虧損擴大,寒武紀更傾向於找到需求研發新品,而梁軍則希望深耕底層技術以求突破,但這需要巨大的投入且短期內難以看到產出。
飛援科技CEO孫彥軍在接受鈦媒體App採訪時也表示,對外公佈的往往是相對體面的理由,實際的原因多在於職權的衝突、利益的不平衡。
鈦媒體App通過整理近兩年內部分大廠CTO、技術負責人、科學家等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信息發現,公佈出來的離職原因主要為兩種:個人原因和理念分歧。
比如華為前智能駕駛產品部部長蘇菁離職,外界就猜測一方面是之前的不當言論影響,另一方面也是余承東接管汽車業務之後,華為消費者業BG整體接管智能汽車業務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高科技公司CTO離職本身並不算是稀奇事兒。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就有多家上市的醫藥類、芯片類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就在回复媒體採訪時稱,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離職是一個正常現象。
之所以一家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就會引發巨大市場轟動,鈦媒體App通過觀察發現,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於這個企業本身所處的行業就存在巨大的爭議點。比如梁軍離職引發的對寒武紀本身業務的質疑,其實也是全行業普遍面臨的商業化落地問題。
因此,在外界都在關注AI落地難的時候,梁軍這樣一個既有技術背景,又曾為寒武紀牽線帶來重大商業化進展的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引發巨大質疑也就不難理解了。
技術高管出走引發的公司震盪
如果說梁軍離職引發的震盪是個例的話,那普遍意義上,核心技術人員的離職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上述證券行業人員分析稱,從技術研發本身考慮,核心技術高管的出走,可能會導致公司技術研發方向或戰略的變動或搖擺;從技術研發團隊管理的角度考慮,核心高管出走,有可能陸續帶走一批中層技術骨幹,畢竟這個在技術團隊裡還蠻常見的。
孫彥軍則認為,核心技術人員的出走,得具體看其在公司戰略中的價值。如果公司的技術方向在變,原有技術骨幹不一定能跟上新方向,那老技術人員的出走可能會給新人空出機會。
觀察這些高科技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既有內部生長出來的,也有從外部引進的。在引進的過程中,“有直接招聘,更高級別的,也有些情況先請候選人幫忙做顧問,一邊合作一邊熟悉,之後再引入。”
但從外部引入核心技術人員就會存在一個“融入”的問題,融入不了也是常有的事。理想汽車CTO王凱離職後,就有內部員工對媒體表示,“自研方案最終交付的還不錯”,而“王凱的參與感並不強”。
孫彥軍向鈦媒體App介紹說,融合不了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更底層的認知體系上不一致;二是在利益上有分歧。核心團隊的融合通常要半年以上才能達成相對默契,所以多數創業團隊的核心,都是本來就熟悉的人。如果是外聘CTO,可以先以顧問的方式熟悉磨合後加入。
這些高階技術人才在被引入之初,大多被賦予了某些符號意義。比如理想汽車對外一直強調人性化體驗,但也一度被詬病智能化不足,王凱2020年回國後,入職理想汽車也被視為該公司研發提速和投入加大的重要標誌;章文嵩加盟滴滴時,外界也曾評論稱,“這也是滴滴成為一個技術型公司的標誌性事件,滴滴會成為新的吸引技術人才的窪地。”
不過,既然是帶著一定的階段使命而來,那在一定時候離開也不難理解。比如郄小虎、葉傑平、章文嵩的離職就被媒體形容為“滴滴的技術驅動理念被逐漸邊緣化”的結果。
技術大牛離職後都去哪了?
既然離職不難理解,那離職後這些技術大牛都去哪了?也引發了行業的關注和猜測。
通過整理幾家大廠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後去向發現,創業或者加入下一家大廠是這些技術大牛最主流的去向。
部分大廠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去向
創業的比如王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後,雖然根據技術保密協議,在最近五年內無法再從事無人駕駛領域的相關的工作,但也選擇了接近的清潔機器人領域創業,並已經拿到融資;騰訊前AI Lab院長姚星離職後創辦了一家名叫元象唯思的公司。
加入下一家大廠的如葉傑平在離職後加盟貝殼擔任技術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前字節跳動視覺技術負責人王長虎離職後加入房地產公司龍湖地產。
隨著科技在投資中的佔比增多,投資機構也成了技術大牛們離職的一個選擇方向。像章文嵩就選擇在離職滴滴後加入高瓴集團擔任運營合夥人;前大眾點評CTO龔世海也在經歷過一段創業後於今年年初加入眾麟資本擔任投資合夥人,參與企業服務方向的投資,並為眾麟投後公司提供技術方向和技術管理領域的支持。
相比於只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說,技術出身又有大廠業務經驗的前大廠高管們,不僅更有機會發現優質項目,在幫助被投企業運營方面也更有優勢。
除此之外,孫彥軍還向鈦媒體App表示,近兩年整體機會在減少,也有些CTO離職後以個人或小團隊方式做自由職業或者技術顧問。
結語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個企業的核心團隊,既要有一定變化,用新人帶來新想法,流水不腐,降低熵增,又要避免關鍵人物的流失。
但如果放大到一個行業來說,技術核心人員的出走也不難理解。對於一家高科技公司來說,技術創新性只是關鍵之一,其中還會因為所在領域不同,受到商業模式、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我們看到這些技術大牛們離職時,不僅是個人原因,還會受到公司戰略轉變、政策變化等外在力量的影響,人才流動的背後往往折射的是行業的發展趨勢。當然,反過來人才流動形成洋流,也影響著整個行業的冷暖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