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海域再發7.4級強震,影響幾何?
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相繼發生多次地震,最大震級達到7.4級。地震發生後,日本多個核電站出現短暫局部故障。距離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時隔11年,此次福島海域地震緣何再發?附近核電站運行是否會有安全隱患?是否會引發更大規模餘震?《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影響到底有多大?
“實際上,這次地震震源就在日本’3·11’地震震中靠南一點,屬同一地質構造背景下累積能量的再次釋放。”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徐錫偉向《中國科學報》分析,本次震源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匯俯衝帶附近,屬於構造活躍區,地質活動頻繁、強烈。
“’3·11’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導致的。從震源深度較淺和距離偏西來看,此次地震應該是板塊俯衝帶上部增生楔中的次級構造運動造成的。”徐錫偉說。
不過,他表示,此次最大規模的7.4級地震與2011年日本9.0級地震釋放的能量不可相提並論,“9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800至900個7級地震疊加的能量”。這次日本福島地震震中處於海域,地震波向周邊擴展過程中會產生衰減,加上日本房屋抗震標準較高,對日本東北部陸地建築的破壞也會小得多。
核電站是否安全?
此次強震再次將福島核電站安全問題推上風口浪尖。
“3·11”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曾襲擊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由此導致的嚴重核洩漏事故引發全球關注。
當地時間3月16日23時,據東京電力公司消息,福島第一核電站5號機組渦輪機房及福島第二核電站2、3、4號機組先後觸發火災警報。次日4時,該公司稱核電站無異常。
“’3·11’地震中的福島核電站事故並非地震本身導致的,而是海嘯損毀核電站冷卻系統,影響了核反應堆的安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這次地震震級遠不如11年前,直接導致核電站破壞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在上次隱形損壞的基礎上,產生一些額外損傷。”
徐錫偉表示,核電站抗震標準整體比較高。從目前看,如果後續不再發生類似“3·11”的特大地震,那麼此次地震對福島核電站影響有限。
對此,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通報說,地震發生後,日本多個核電站出現短暫局部故障,但總體上地震對該國核電站並無明顯影響。
海嘯警報緣何快速解除?
此次地震發生後,日本氣象廳向福島縣、宮城縣沿海地區發出海嘯警報。但截至3月17日5時,海嘯警報全部解除。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員趙聯大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日本沿岸部署了很多海洋觀測站和浮標。此次地震後,宮城縣的石卷港、仙台港分別觀測到高30厘米、20厘米的海嘯,福島縣相馬港觀測到高20厘米的海嘯。
“根據過去幾十年的觀測經驗,這樣的海嘯波對岸邊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趙聯大表示,一般30厘米高的海嘯會對游泳、近海養殖等水域活動產生影響,1米以上的海嘯波才會對岸邊產生影響。
王暾向《中國科學報》解釋說,地震是否會引發海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如震源距離海洋有多遠、距離海表有多深、是水平還是垂直觸動水體。“假設是水平觸動,專業術語稱為’走滑’,就不會引發海嘯或者大海嘯,而垂直觸動引發海嘯的可能性更大。”
2004年的蘇門答臘大地震和2011年的日本東北海域大地震,都曾引發巨大海嘯。徐錫偉分析,這兩次地震都是板塊俯衝型的,造成了海底的大幅度垂直運動,把水體抬起來,形成類似衝擊波的破壞性海浪。
“這次海底地震造成的水體觸動經過一兩個小時後已經結束,監測結果也證明它造成的海嘯是有限的,所以預警解除。”徐錫偉說。
根據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的觀測,本次地震引發的海嘯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本次地震引發的海嘯只局限在震源附近的小範圍內。即使大地震引發了大海嘯,由於海嘯能量分佈面向太平洋,經過琉球群島等地之後,到達中國沿岸的海嘯影響會減弱很多,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趙聯大說。
或引發更大規模餘震?
“3·11”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日本福島附近也曾出現7.3級的前震,再往前還有6.4級的地震。那麼,此次地震過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餘震嗎?
“一般來說,地殼應力一旦釋放出去,暫時就不會發生地震,但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仍有待深入。”徐錫偉表示,當前人們雖已知曉地震形成是不同板塊或斷裂帶產生破裂或聯合破裂的結果,但地震監測預報仍然存在困難,原因是對地震機理認識不足。
今年1月湯加火山噴發後,曾引發公眾對日本富士山火山噴發的擔憂。此次日本東北海域強震同樣與太平洋板塊相關。對此,徐錫偉表示:“火山、地震都是地球的構造運動。太平洋地區是一個完整的板塊構造系統,最近的地質活動也反映出這種構造運動在空間上的關聯性。”
近期地質活動是否過於頻繁?
與此次日本福島海域地震相隔不久,3月17日8時我國甘肅肅南縣發生5.1級地震,21時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發生5.2級地震。此前,1月8日,青海門源縣發生6.9級地震。近期,地球地質構造活動是否過於頻繁?對此,徐錫偉表示,地球內部目前的活躍程度並不比以往更加頻繁。
在地震預警方面,王暾介紹,目前我國地震監測覆蓋網已經覆蓋了24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中國地震區人口的90%。相關地震預警技術和覆蓋網範圍全球領先。“下一步的方向是覆蓋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以及從單一的災害預警發展為多災害的預警。”
徐錫偉表示,當前我國對於人口稀少的西部地區相關台網佈設仍較薄弱,而這些地區有“西氣東輸”輸油和輸氣管道、蘭新鐵路等重要國家工程,它們的安全需要引起重視。他建議,國家盡快為川滇地區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立項,突破地震監測預測關鍵技術,提高我國地震監測預測水平和抗震設防標準。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
作者:高雅麗馮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