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制氫”再上一級台階:新電解槽效率高達98%
在一項清潔能源的突破中,來自伍倫貢大學(UOW)和ARC電子材料科學卓越中心(ACES)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的電解槽技術,使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可再生或綠色氫氣更接近現實。
研究結果2022年3月1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報告了研究小組的毛細管供料電解槽,該電解池以98%的細胞能量效率從水中生產出綠色氫氣。
目前生產氫氣的主要瓶頸:由於電解液中的氣泡是不導電的,它們可以粘在電極上,掩蓋它們與它們需要接觸的液體的接觸,這降低了轉換效率。早期的電解器的兩個電極都淹沒在電解液中,這樣就會在它們周圍形成氣泡。在70年代,零間隙電解使陽極和陰極直接與分離膜接觸,通過只允許氣泡在每個電極的一側形成而提高了效率。而最近,聚合物電解質膜技術允許陰極一側在沒有電解質的情況下運行,通過生產氫氣而不通過液體冒泡,再次提高了效率。
而毛細管供料電解槽繼續推進了技術進步。電解池底部的儲液器使電解液不與陽極和陰極接觸,直到它通過一個多孔、親水的電極間分離器利用毛細作用被吸上來。因此,電解液與電極直接接觸,且只在一側直接產生氫氣和氧氣,中間沒有任何氣泡的阻礙。
由於沒有水被吸引到釋放氣體的電極一側,阻力進一步減少,因此兩者不會互相妨礙,而且當水從分離器中被電解出來時,毛細作用會吸取更多的水來替代它。
該電解槽系統的設計便於製造、擴展和安裝,提供了95%的整體系統效率,相當於41.5千瓦時/千克,而現有電解槽技術的效率為75%或更低。對於氫氣生產商來說,這將大大降低生產綠色氫氣的成本和運營成本。
澳大利亞IP集團物理科學主管和Hysata首席執行官Paul Barrett解釋說,這些新發現為世界上最高效的電解槽的商業化提供了途徑。該技術將使氫氣生產在2020年代中期低於每公斤1.50美元,比預期更早地達到澳大利亞和全球目標。
該研究論文題為”A 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fed electrolysis cell promises more cost-competitive renewable hydrogen”,已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95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