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蚱蜢口器和哺乳動物牙齒之間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項由萊斯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領導的新研究發現了蚱蜢的口器和哺乳動物牙齒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該研究小組使用複雜的三維成像技術精確繪製了蚱蜢下顎的形狀,另外還在今日出版的《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中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據悉,目前約有11,000種已知的蚱蜢。或許有一點會讓人驚訝的是,並非所有的蚱蜢都吃草。事實上,它們在草原和其他生態系統中發揮著一系列重要作用–有些甚至是食肉動物。
但對蚱蜢的生態重要性的分析並不直接,要想知道它們吃什麼則需要對它們的內臟內容進行詳細的研究或對它們在野外的進食方式進行艱苦而耗時的觀察。不過這裡似乎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像有牙齒的動物一樣,蚱蜢的口器即下顎,它們吃的東西而不同:有些是臼齒狀的,可以磨碎像草一樣堅硬的食物,而有些則有更鋒利的切割邊緣。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還缺乏精確性,所以只能將蚱蜢歸入廣泛的食物類別。
但萊斯特大學的研究–在布里斯托爾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幫助下–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許多物種的飲食情況。
萊斯特大學的博士研究員Chris Stockey是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他指出:“知道動物吃什麼是了解生態系統的基礎,但要弄清楚這一點可能很困難也很耗時,特別是當你研究的動物是稀有的、小的或快速移動的時候。我們的方法的優勢之一就是它所提供的強大的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將蚱蜢的下顎景觀跟哺乳動物的牙齒進行比較可以以82%的準確率預測蚱蜢的飲食–當你考慮到哺乳動物和蚱蜢的口器已經獨立進化了4億年並且在它們的共同祖先中不存在時,這相當驚人。”
萊斯特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兼古生物學中心主任Mark Purnell則指出:“我們測量了蚱蜢口器的形狀並像景觀的地形一樣對它們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跟飲食有關的明顯差異。吃軟肉的肉食性蚱蜢的口器有更陡峭的斜坡和更尖銳的懸崖邊緣,而那些吃堅韌的植物材料如草的口器則有復雜的起伏’景觀’。”
據悉,這項研究是基於博物館的標本展開的,這些標本是保存在幕後供科學家研究的巨大藏品的一部分。
由於沒有見過這些生物的活體,以前了解它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厭其煩地解剖它們。解剖不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會損壞標本,所以這限制了對它們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將這種新的非破壞性方法應用於博物館藏品為了解稀有動物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同時也為未來的研究保存了它們。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高級館長Ben Price博士補充道:“這項研究是將現代分析方法跟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樣本相結合以幫助了解我們星球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很好例子。隨著技術的進步,博物館藏品的更多用途成為可能,而這種非破壞性的方法可以在標本收集數十年後揭示成千上萬物種的飲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