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網站取消折疊、下載App才可讀全文網友為此曾怨聲載道
移動互聯網時代,恨不得所有公司都得有個App,不管用戶是否真實需要。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這種情況,明明打開一個鏈接,只想瀏覽下頁面的內容,但卻被各種套路。其中最常用的套路就是頁面折疊,想閱讀全文,就會被誘導到對應的App,並美其名曰“體驗更好”。更流氓情況則是直接跳轉到應用商店,甚至不經同意便自動下載App。
這種十分影響閱讀體驗的情況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諸多互聯網大廠都沒倖免。
其中網友對某B、某S平台誘導下載反映最為明顯。無論是在微信還是其他瀏覽器中,打開這兩家的資訊鏈接,想看全文就會被提示下載App。
事實上,某W新聞、某T新聞、某乎等常見資訊平台都曾有誘導下載的情況,只不過相比不下載App不能看全文稍微柔和了點,但仍然增加閱讀的難度。
除了新聞資訊類的平台外,其實誘導下載在泛知識類的平台中很常見,似乎成了一條公開的潛規則。
天下苦誘導/強制下載久矣,但普通用戶能做的有限。
就在上個月,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以“建議對部分網站強制要求下載App的行為進行整治”為題向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黨組書記肖亞慶留言。工信部2月21日回復稱,“關於您提出的相關問題,我部將深入研究,根據下一步工作安排予以關注,維護用戶合法權益。”
而幾天后,這一問題即將成為歷史。
工信部:未經用戶同意,不得自動或強制下載App
據工信部消息,近日,有網友和媒體反映部分網站在用戶瀏覽頁面信息時,強制要求下載App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對此高度重視,立即組織核查,並於日前召開行政指導會,督促相關互聯網企業進行整改。
會議要求與會企業,在用戶瀏覽頁面內容時,一是未經用戶同意或主動選擇,不得自動或強制下載App;推薦下載App時,應同步提供明顯的“取消”選項,切實保障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
二是無合理正當理由,不得要求用戶不下載App就不給看,或者不讓看全文。
三是不得以折疊顯示、主動彈窗、頻繁提示、降低體驗等方式強迫、誤導用戶下載、打開App,或跳轉至應用商店,影響用戶正常瀏覽信息。
相關互聯網企業表示,將認真落實有關要求,全面自查整改,依法合規經營,改進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共同營造讓群眾放心滿意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
三言財經體驗發現,目前絕大多數平台都已完成整改,可以直接閱讀全文。但仍有部分平台的內容從瀏覽器打開會自動跳轉App(在安裝App的情況下),比如某乎。
蘋果safari瀏覽器截圖
在相關新聞下,網友們不約而同地寫上了幾家曾受困擾的公司。
幾乎所有人都對這種強制下載的行為感到不滿,但為什麼各大互聯網公司卻曾長時間視若罔聞呢?
強制下載App不僅是為用戶增長
更在於其背後的數據
強制/誘導下載是互聯網公司常見的一種手段。
從表面上看,它們用折疊等方式目的就是讓更多的用戶下載、使用App。
尤其是一個新App剛推出市場,為了短時間內增加用戶量,這種誘導下載的情況更常見。
拉新起量尚且能夠理解,用戶的寬容度也相對較高。
但是像一些用戶過億、上千萬的App為何還要如此呢?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對於已經有足夠大體量的App來說,增加用戶量不是它最大的目的。
對一些大平台來說,用戶群體增長已經見頂,流量也相對穩定。但是它們就算犧牲用戶體驗,也要把用戶往App裡裝,到底為啥?
它們在意的是用戶背後的行為數據。
這很好理解,用戶通過瀏覽器等方式能夠獲取資訊內容,但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網頁端無法精準獲取用戶的信息,只有用戶下載了App後,才能對用戶精準畫像,用戶的大數據有巨大的價值。
那麼,為何直到現在這種亂象才得到徹底整治?
互聯網的發展是逐漸完善的過程,我們曾被橫幅廣告騷擾,被各種各樣的彈窗搞到崩潰。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那幾年,各種垃圾App也讓人不厭其煩,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也屢次發生。
各大互聯網公司的對峙讓互聯網加上了圍牆,給用戶體驗帶來諸多不便。
也有很多公司被指過度收集用戶信息,尤其是紛繁複雜的安卓市場,違規收集信息的情況更常見。
不過近幾年,對於App調用手機權限的監管進一步完善,蘋果和各大安卓手機廠商對隱私的保護更加重視。
彈窗廣告也得到整治,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已經逐漸打開。
對於野蠻增長的互聯網行業來說,監管也是需要時間去跟進的。而且為了不阻斷創新,有時監管會留有餘地。
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規範化才能保持市場的穩定與繁榮。
2月28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介紹,在App治理方面,大家反映的問題比較多,工信部通過制定標準、技術檢驗、專項整治、行業自律等措施,大力整治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彈窗騷擾等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去年,工信部累計檢測了208萬款App,通報了1549款違規App,對514款拒不整改的進行下架處理。
我們也許很快就忘了曾經被“強制下載”所困擾,但是就是諸多這樣的一小步,才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過最後筆者還有個小疑惑,電商平台何時能不登錄就可以搜索商品?
媒體評價
《瀟湘晨報》:背後所暴露出的是整個行業急功近利的心態
企業想要增加App的曝光度與下載量,可以採取更溫和的方式。將宣傳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用心做宣傳廣告,充分展示App的優勢,形成吸引力,提高競爭力。當用戶感受到App的用心與尊重,便會發自內心地接納並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下載。從營銷學角度來說,能留住用戶、增加客戶忠誠度的方法從來都不是強制,而是在企業與客戶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質量價值鏈”。
強制下載不是個例,這背後所暴露出的是整個行業急功近利的心態。從研發走向市場的一小步都如此浮躁,怎能讓用戶對此信賴?期待互聯網企業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營造讓群眾放心滿意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這才是最優解。
《紅網》:強制下載App,是一種“無賴式”侵權
就目前而言,強制下載App問題,主要集中在社交、購物、理財軟件以及一些功能性應用程序中。部分網站與運營商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通過引流增加使用量,來提高其知名度與影響力。更為主要的是,為了收集顧客的人個資料,通過大數據對用戶精準“畫像”,以承載更的運營活動與營銷活動,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
不管是下載App,還是卸載App,都是用戶的基本權利,應用軟件運營商,應當尊重用戶的意願,強制下載、強制卸載都是違法的。倘若反复提示安裝最後使用戶不勝其煩被迫安裝的,不僅侵犯了使用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也涉嫌構成強迫交易,這些都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顯然,一些App運營商盲目追逐經濟利益,採取強制下載App侵害用戶權利的方式,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現代快報》:逼迫用戶就範,長遠看不是一門公平、公正的“生意”
當然,一些網站和App本就是“一家子”,合謀起來更是輕車熟路。對這一傾向,予以及時嚴厲的遏制,是必須的。但也應該看到,打擊此類歪風,必須常態化、制度化。否則就可能今天出這個么蛾子,明天出那個么蛾子,無休止。
就此而言,在消費者不斷發出吐槽聲音、提醒予以整改的另一面,是監管必須更到位。
同時,我們看到,這類現象越來越多見,也說明相關領域的競爭之激烈。App為了取得導流的主動權和“優先權”,不惜把霸王條款作為門檻,逼迫用戶就範,長遠看不是一門公平、公正的“生意”,這不是“籠絡”用戶,而是把用戶往外推。
提高App下載率,靠的還是“自身硬”。依靠好的內容、好的服務來打動消費者並進行實力“圈粉”,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