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何以沖上熱搜?
“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的這條建議衝上熱搜。他表示,近年來,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就業,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導致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愈加突出。他建議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勵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緩解製造業招工難問題。
作為一位來自製造類企業的代表,有這樣的擔憂、提這樣的建議,無疑是基於一定的現實考量。張興海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製造業人才缺口2200萬,近5年平均每年150萬人離開製造業,而與製造業勞動力流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遞從業人數突破1000萬。
事實上,製造業缺工的問題由來已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有43個職業屬於第六大類職業——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排行發布以來,製造業類職業佔比一直較高。
如果往前追溯,早在快遞、外賣出現之前,多家媒體就關注到服務業與製造業“搶人”的問題:一些年輕人寧可去當服務員,也不願進車間當工人。
今天,“90後”乃至“00後”的年輕人有了更多元的就業選擇。上述熱搜新聞下,有網友的點評具有一定代表性,“送外賣相比於進廠,身體上比進廠累,精神上比進廠不那麼累,還相對自由,也算是多勞多得”。
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崗位,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會有不同的職業追求、對一份更好的工作會有不同的定義。
再往前追溯,曾經還出現過製造業與農業“搶人”的問題。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人們一度有過“年輕人都去打工了,誰來種地”的憂慮。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拉開帷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到農村,或投身生態種植養殖業,或經營網店、開民宿等,路越走越寬。當年輕人能從中找到足夠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農業的吸引力和活力自然就回來了。
同樣,我們希望更多年輕人選擇從事製造業,就需要切切實實增強製造業的吸引力。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製造業規模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在驅動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投身其中。
薪資待遇的提高、勞動條件的改善、勞動保障的完善、成才空間的拓展,都是能夠有效提升製造業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年輕人感到進工廠當工人尤其是技術工人是一件挺體面的事,才能從根子上解決製造業的缺工問題。
對於快遞、外賣、直播這樣的新就業形態,在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在勞動保護、技能提升、成長空間上有所改善。像送外賣,一度被認為是“吃青春飯”,缺乏技術含量,沒有成長空間。如果長此以往,也難免會被勞動者“用腳投票”。好在有關方面正在順應現實需求,著力做出相應的製度安排。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底發布《網約配送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將網約配送員職業分為五個等級,明確了各等級需掌握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讓網約配送員擁有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通道。
某種程度上說,如果因為缺工而引發跨產業間在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勞動保障方面的比拼,倒是件好事。無論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無論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能讀懂當下的年輕人,了解其多層面需求,切實提高崗位的吸引力,才是能招得來人、留得住人的關鍵,才是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