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豪車運輸貨輪葬身大西洋:電動車自燃是起因
就在此刻,大西洋海底3500米處,躺著4000輛大眾旗下豪華車型…包括但不限於奧迪、蘭博基尼、保時捷、布加迪…這艘為大眾集團運車的貨船,2月16號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意外起火。
賈浩楠發自副駕寺智能車參考
然而更悲劇的是,大火熊熊燃燒半個月,救援毫無成效,所有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它一點點燒盡,最後殘骸沉入海底。
據估算,船上所載的各種豪車加在一起,價值超過了4.01億美元(約25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4.3億美元的貨輪。
海運方式運車,不算是新事。大眾這樣的車廠更應該是輕車熟路,為啥這次還能——意外起火、起火難滅?
一家外媒爆料說,“導火索”可能要歸因於同船運輸的大眾純電動車——ID.4。
“電動車造成了起火,鋰電池爆燃加大了撲滅難度……”
但無論如何,預訂車主要哭、大眾集團要哭,保險集團更得要大哭一場了。
起火事件來龍去脈
FELICITY ACE,由日本海運公司三井運營,排水量6萬噸,是一艘專門運汽車的貨船,滿載時可容納近4000輛汽車。
2月16號,FELICITY ACE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航行時貨艙起火。
火勢很快蔓延,船上22名船員第一時間棄船轉移。
之後就是葡萄牙海軍、救援力量、打撈公司一塊出動,試圖滅火。
但是很快大家發現,這次事故並不像是普通可燃物起火,不僅蔓延快,火勢猛,而且常規手段很難撲滅。
茫茫大洋上一艘巨輪起火,最經濟的做法也許就是躺平棄船…如果調動更多空中海上救援力量,花費更多不用說,還不一定來得及。
所以最後幾天,也只有一些監測船和等著打掃現場的作業船,在事故海域看著這艘貨輪燃燒殆盡。
3月2號,這艘貨輪帶著船上3965輛車的殘骸,沉入大西洋海底。
這些車以大眾旗下的豪華車型為主,其中有奧迪、保時捷、賓利、布加迪等等。
還有一部分蘭博基尼Ultimae特別版,北美售價為498258美元(約合314萬元人民幣)。
Ultimae本來是銷售十年的Aventador系列告別之作,更是蘭博基尼V12自吸發動機的絕唱,限量600台,而且生產線已經退役拆除。
這一把火,讓這款車還沒見天日就告別歷史舞台…
另外,船上還有189輛賓利,價值超過3000萬美元(約1.9億人民幣)。
這場事故,一共燒掉了大眾集團價值4.01億美元(約25億人民幣)的豪車,外加同樣價值4.3億美元的貨輪。
不過大眾集團表示,相關損失會由保險公司來賠償。
所以問題來了,現在跑去大西洋,有沒有可能撿漏一輛車況9成新的限量版蘭博基尼?
拜託,你清醒一點~
光6萬噸級沉船打撈費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2000年,打撈排水量13000噸左右的俄國核潛艇花了大概1.3億美元,而且這艘潛艇沉沒深度只有400米左右。
考慮到通貨膨脹、3500米深度、排水量等等因素,現在想打撈FELICITY ACE,至少也得數十億美元起…
而且撈上來的蘭博基尼,很有可能已經被海底強烈的壓力壓成了鐵片…
就算有部分豪車機緣巧合沒沉海,撈上來的火燒+水泡車,你願意要嗎?
所以呀,這批豪車的命運幾乎可以確定,將永遠葬身大西洋了。
FELICITY ACE的這次航程目的地是美國,也就是說,美國訂購了這些豪車的用戶,提車週期無限延遲,大眾集團表示已經和用戶溝通解決方案了。
罪魁禍首ID.4?
從火勢蔓延速度,和難以撲滅的特性上看,外媒認為很有可能是船上的大眾純電車型ID.4鋰電池失火所致。
這一點可就跟國內用戶利益相關了,因為ID.4在國內也有所銷售,而且是大眾新能源的主打車型。
2020年,也賣出了7萬多輛。
根據公開信息,歐洲生產的ID系列車型,搭載了韓國LG能源和SK的袋型三元鋰電池。
而三元鋰電池容易起火的原因,是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
簡單地說,就是鋰電池在使用過程中,負極表面的鋰不斷的氧化還原,從而生長出尖而細的“鋰枝晶”。
鋰枝晶刺破電池的隔膜,與正極直接接觸發生短路,引起電池的熱失控。而且鋰電池其內部還有大量的活性材料,氧化劑等,受衝擊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
所以鋰電池一起火,自己就能提供火源、助燃劑,即使撲滅明火,內部發熱反應依然不會停止,很快又會復燃。
另外,歐產ID系列採用的袋型電池本身俱有能量密度高的優點,但這也是它性質不穩定、安全性低的根源。
至於國產的ID.4,則採用寧德時代811三元鋰電芯。
這次事故之前,已經有消息透露大眾打算拋棄LG和SK,後續車型上使用寧德時代或三星的柱形電芯替代袋型電池。
假如早點換供應商,是不是能避免這次事故呢?
物流難題,馬斯克說乾脆用火箭得了…
傳統的物流形式,運送純電車型的確有缺陷。
比如速度慢、時間長、路途顛簸、運費貴等等。
而且幾千輛車擠在一個狹小空間中,一個失火,必定全軍覆沒。
馬斯克曾經說,特斯拉交付不順利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物流,甚至認為特斯拉麵臨的運輸難題,堪比二戰時盟軍補給難度。
於是馬斯克自己,就琢磨出了幾種新的物流形式。
小件的貨物運輸,馬斯克計劃在SpaceX研製一款貨運火箭,火箭進入太空近地軌道,隨後再從太空穿過大氣層返回地球。
之後它將和貨物艙分離,給貨物艙安裝降落傘,可以落向指定位置,火箭本體,依然可以回收。
據說這款火箭載貨超80噸,裝載能力和美軍C130運輸機相當,且能在1小時內完成全球任何地點輸送。
運送大宗貨物,就比如汽車,馬斯克提出一種隧道集裝箱的構想。
封閉隧道內是一個低壓密封系統,集裝箱或者貨艙在軌道上使用電磁或空氣炮推進,在運行過程中幾乎沒有摩擦或空氣阻力。
最高設計時速甚至能超過400公里。
馬斯克認為這樣貨運形式效率高,能省去集裝箱集散排隊的過程。
當然,說歸說,這種運輸方式現在還只是設想。
聽其言觀其行,馬斯克現在選擇的核心運輸方式是:本地製造、本地交付,減少運輸。
比如在中國、歐洲,都不斷開始打造本地超級工廠,盡可能實現本地製造和本地交付,減少運輸麻煩。
另外,馬斯克還在本地交付上說了一個“新想法”,他認為花在交付上的成本還是相當高的,未來自家FSD推送了,就應該是自動駕駛交付。
大白話說,你預訂的特斯拉下線了,輸入個你家地址,自動駕駛過來……
你覺得靠譜嗎?
來源:量子位